带“正传”的电影太多了,《阿甘正传》《阿飞正传》《肥猫正传》《飞女正传》等等,还有一部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阿Q正传》。不知道的,还以为颠佬是癫癫狂狂,无厘头搞笑的意思,但实际上在广东话里代表的意思是神经病,《颠佬正传》讲述的正是精神病人的故事。
《癫佬正传》于1986年发行,是尔冬升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演员阵容今天来看非常强大,由冯淬帆、叶德娴、秦沛、周润发、梁朝伟、岑建勋主演。一上映就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并获得了金马奖及金马奖最佳配角。
今天我们从电影的故事情节方面说说这部电影。
该片讲述了一个忠实于精神病患者救助事业的社会工作者徐先生引导癫佬走向康复而牺牲的故事。
电影以冯淬帆扮演的社工徐先生和叶德娴扮演的记者Tina拜访底层人物为线索展开,主要分为三个精神病人的故事。
三个精神病人分别为:
1、梁朝伟扮演的阿狗,没有基本辨识能力,不能正常沟通交流;
2、周润发扮演的阿松,没有基本辨识能力,稍微可以沟通交流;
3、秦沛扮演的阿全,有基本辨识能力,可以正常沟通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的颠佬并不仅仅代表神经病人,也包括一些逃避社会现实的街头流浪汉,影片也交代了为什么他们采访不了这些正常人,因为他们的心更加敏感,喜欢自成一格,拒绝别人闯进自己的世界。
故事一:
影片以阿狗在菜市场无心嬉戏却被人误以为拿刀挟持人质为开始,社工徐先生出马后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同时也引起记者Tina的兴趣,Tina第二天便上门要求徐先生带她去采访这些精神病人。
以阿狗的故事为开头,很好地交代了人物的背景,性格特征和故事脉络,也为电影背景做好了铺垫,告诉大家一个信息,这部电影并不是喜剧片,而是剧情片。
故事二:
徐先生和Tina见了不同的颠佬,影片的故事也有序不紊地向前推进,直到阿松的故事发生。
徐先生和Tina去到阿松家里,发现垃圾遍地,而女儿却长满水痘躺在床上,他们便立刻把她送到医院。
同时了解到,阿松还有个儿子,徐先生追问下落,阿松带大家到一个荒芜的小树林,在地下挖出了他儿子的尸体。
原来阿松的儿子生病没人照顾,什么都不懂的阿松买了错误的药给儿子吃,导致昏迷,而阿松却误以为儿子死了将他活埋。
徐先生很愤怒,因为阿松是他的同事阿明负责照顾,便冲到阿明的面前质问他为什么放任不管。
阿明说:我照顾他们家庭十年了,以前让他们两个精神病人不要结婚,不听;让他们避孕不要小孩,不听;让他们送小孩到孤儿院,不听;除非我与他们住在一起,否则今天的悲剧迟早都会发生。
由于社会对这些人群的关爱少,导致社工组织经费紧张,阿明的生活维持不下去,已经在上个星期辞职了。
阿明的话像是在拷问徐先生,我已经尽职尽责,历经十年却改变不了结果,又能怎么样?因此徐先生也陷入思考,和阿明一样,自己都做了二十年,又有多少个案是成功的。
精神病人不仅面对社会的歧视、漠视,连他们的家人也随时放弃他们,有太多送到精神病院后,家人就消失不见的例子。
靠社工的单薄力量不足以改善精神病人的生活,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社工的生活同样也需要被关怀,他们这群人的努力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
阿松故事的出现,使电影的格调彻底改变,告诉大家一个信息,这是一部悲剧电影。
故事三:
如果阿松的故事引出悲剧电影的格调,那么阿全的故事就将这种格调推向高潮。
阿全与前两位不同,他已经痊愈,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只是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过往,一直找不到工作,靠母亲在酒楼洗碗挣钱生活。
阿全却比其他人更加敏感,更害怕别人的歧视。
他最大的心愿是多点时间和儿子玩,却遭到前妻的反对,有一次在儿子学校门口发生争执,前妻丈夫推搡阿全撞破头流血。
自此阿全性情大变,由心境平和变得暴躁不安,还不停叫唤他们都该死,每天都要杀鸡泄愤。
阿全邻居将这些事告诉徐先生和Tina,两人来到阿全家中看到他在家杀鸡,Tina用相机拍照记录下来。不久,阿全开始吃生鸡,病情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
徐先生建议医生将阿全送进精神病院,但医生以阿全情绪正常与床位紧张为由拒绝。
Tina擅自把阿全的事情刊登在报纸上,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借助社会的力量帮助阿全。
邻居看到报纸上的阿全,才发现身边住着一个每天杀鸡的神经本人,大家怒不可歇冲到阿全家中,要求阿全滚出去小区。
阿全被吓坏了,被逼无奈的他最终情绪失控,拿着刀砍伤几个人后,跑到儿子的学校里。
在学校里,再次被刺激的阿全砍伤了老师和警察后,被徐先生拔出警察的枪射杀。
阿全的故事,把整部电影的气氛推向高潮。但值得我们反思,如果社会的冷漠少一点,歧视少一点,关爱多一点,理解包容多一点,阿全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与其说阿全是受刺激导致精神病复发,倒不如说是被社会的歧视和邻居的不理解逼迫而成,邻居们的冲动驱赶、冷漠围观和群而攻之痛打落水狗的做法,成了阿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最后:
如果说阿全的结局是一个遗憾,那么徐先生的结局更加令人惋惜。
经历过阿全的事情后,徐先生就萌生退意,不打算继续工作在社工岗位上。
这时阿狗又出事,原来阿狗的妈妈终于受不了阿狗疯疯癫癫的状态,说了一句狠话,让阿狗去死。
阿狗伤心欲绝,准备在菜市场自杀。
在Tina的劝说下,徐先生答应帮阿狗最后一次,没想到,这次竟成为徐先生的悲剧。
阿狗在熟悉的徐先生劝说下很快就平静下来,正要把手中的刀放下,这时候一名记者冲出来拍照。
强烈的闪光灯刺激了阿狗的神经,他再次变得失去理智,拿起手中的刀朝徐先生砍去。
徐先生顿时血流成河,阿狗也惊吓得落荒而逃。
徐先生最终为他的工作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电影的最后,他的同事和病人送他最后一程。可以看出很多病人情况好转了,徐先生的付出终究能够得到回报,而Tina也打算继续接替徐先生的岗位,帮助更多的精神病人。
总结:
电影里面开始的场景是阿狗在菜市场病情发作,无意中挟持一名妇女,而围观群众或喧闹哗然,或惶恐不安,一种冷眼观世事的局外人眼光。由此分化出正常人与精神病群体不可逾越的鸿沟,畏惧、歧视、躲避、窥探以及抛弃,成为社会对待精神病人的主流态度,而社工的无悔付出倒凄惨得成为弱势群体对另一弱势群体的相濡以沫。
随着影片对精神病人生存现状不断深入的揭示,流露出这样一种讯息:缺失关爱的社会比丧心病狂的疯子更可怕。具体表现在一群不份青红皂白的邻居对一名发作者的围殴,更令人觉得恐怖的是,那些正常人对落荒而逃的患者的穷追不舍。
影片另一个辛辣的指向是针对社会的抛弃行为,妻子对患病丈夫的抛弃,母亲对患病儿子的抛弃,包括个别心力交瘁的社工对救助对象的抛弃,医疗机构对初步治愈但仍存在复发隐患的康复者的抛弃,暴露社会进程中无情的一面,“我妈叫我去死”,自杀未遂的患者啼血的告白,是影片最为刺耳的一句台词。
精神病人长期以来不受重视和关注,享受不到照顾和关爱,他们虽然是社会上的少数弱势群体,但他们也是我们中的一员,他们甚至可能是我们身边某一个人的亲人、朋友。
他们会影响到身边人,从而可能影响到我们自己,因此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需要整个社会行动起来,给予多一点关注,让悲剧少一点,让关爱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