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读还是教读?——浅评袁爱国老师《动物笑谈》教学实录

细细阅读了袁爱国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第11期的《动物笑谈》课堂实录。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在这节堂课里,袁老师一共发问约64个,平均每分钟发问1.42个。关于袁老师的课堂问题,我统计了一下他发问的角度和数量。1、关于自读课文如何读的问题,共1个。2、关于课文内容概括和评价的问题共47个。这部分的问题分为四个方面:写了哪些趣事?动物是否可笑?作者是否可笑?真正可笑的是谁?3、关于劳伦兹其人其书的问题共5个。4、关于如何提问题的,共9个。5、看插图,激发读书兴趣的有2个问题。

我不由得思考到这样一些问题,如此频繁的发问频率,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是否能随着袁老师的发问而逐步对课文的理解走向深入?这些问题是否都有必要?自读课就是问题课吗?

我对以上问题思考如下。

一、课堂发问的意义

语文和问题本不是一个问题,也没有讨论的必要。但是,因为现在大多数语文课大多采用了问题式教学的方式,所以,语文课堂中教师为何问?何时问?如何问?成为问题式教学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语文课为什么要问问题?我认为,问的目的主要在于启发学生去思考,思考课文中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内容,思考学生理解不深入的内容,最终,把隐含在语言文字深层的东西通过发问,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加深他们的理解。比如袁老师问的:动物是否可笑?作者是否可笑?真正可笑的是谁?三个问题,就像连珠炮一样,逐步让学生真正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问题该何时问呢?我认为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要设疑而问,因疑而问,解疑而问。袁老师第一个问题就是设疑而问的。“什么叫自读课文?自读怎么来读呢?”这个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性质,是这节课的关键。但是,什么是自读课文,这个问题难度显然太大,太专业。不适合问学生。“自读课怎么读?”这个问题较好。因为学生进入初一后,已经有了学习自读课的经验,学生可以调动学过的知识经验来思考回答。可惜的是,袁老师的这个问题,只是一个过渡,他真正要问的应该是第三个问题:“你能不能根据这个标题提出一个问题呢?”因为这个问题才能引出他后面对内容的提问。所以,前面的第一个问题只是一个假问题,属于无疑而问。

语文课堂应该问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语文课堂的问题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去设置。一切为了完成学生学习目标的问题都可以问。那么,《动物笑谈》袁老师的设计到底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呢?应该是通过课文语句,真正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人和动物的和谐关系。如何阅读提问。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根据课堂提问,袁老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本单元的学习目标除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外,是继续学习默读,学做摘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体味作者诙谐幽默,有时还带着调侃的语言风格。体会这种幽默的效果。我们发现,统编教材中所设置的两个目标,在袁老师的这节课里都没有体现出来。在他的这节课里,真正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目标的问题是:自读课文应该怎么读?本文写了那些趣事?哪些动词体现了可可的敏捷?如何提出问题?第一个问题立足于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第二个问题训练学生对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去理解文章内容。第四个问题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教会学生如何提问,通过问题,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这四个问题设计到语言训练、思维训练、能力迁移几个方面。但是,因为课堂目标设置的偏差,这些问题没有真正起到发问的作用。属于有疑问但是没有彻底解决疑问。

问题的设置,不但要解决课堂教学目标,也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袁老师的发问,有些问题太琐碎,比如,关于对可可形象的理解,大约问了十多个问题,属于不断追问,穷追猛打。这样发问的频率,学生来得及思考回味吗?另外,有的问题没有问的价值,比如关于劳伦兹二战和写书的历经的5个问题和教学目标关系不大;还有插图的几个问题,应该是和本节课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删去为宜?

二、自读课和教读课的区别

自读课文教什么?教学目标(任务)怎么确定?怎么教?教学方法如何选择?自读课文和讲读课文的区别是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目前很多老师的教学实际。在袁老师的课堂实录中,这仍旧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袁老师认识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他在教学选择上,以问题式教学来展开具体的教学内容。先问学生自读课文怎么读?学生的四个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侧重于所有文章的阅读方法,而不是自读课文。在针对标题提的两个问题,袁老师指导学生采用默读和圈点勾画的方式去阅读,这是单元目标,也是自读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只是在课前使用,并没有贯彻在整节课中,最终被大量的问题淹没掉了,没有经过彻底使用多次使用的方法并不能形成学生的学习经验,因为他们没有从这种方法中获得学习的成果。随后的教学设计偏重于内容的理解和评价,也不是自读课文应该习得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所有的课文都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教学的,应该是例子所体现的专门属于语文的知识,它应该包含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维度。在一个例子里,这四个维度常常不是共存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文本、教材和单元目标去整合筛选并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步骤。

下面,我简略谈谈我对自读课教学的思考。

首先我来谈谈自读课的教学意义。“自读”和“教读”课文是完全不一样的课文类型。它们自然有内在的联系,但它们是并列的两种课文。它们和“课外阅读”共同构成当前语文教科书的阅读体系。另外,它们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任何一节语文课内,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同时呈现的,但各有侧重。“教读”重在“教”,侧重于老师的“主导”作用;“自读”侧重于“自”,侧重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任何一节语文课内,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同时呈现的,但各有侧重。第三、它们的功能有所不同。“教读”的功能在于“得法”,“自读”的功能在于“用法”,运用方法,发生能力转发。第四:“教读”的“教”体现了老师的作用,在课堂实践中,预设大于生成。“自读”的“自”,强调课堂阅读的主体是“自”,即学生自己,教学的任务是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的整体呈现方式应该主要为学生的语文活动。在袁老师的这节课里,老师的所有提问都是预设大于生成。学生的学习内容是顺着老师的思路来推进的,在这节课里,老师的主导作用明显大于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教”的成分大于了学生“学”的成分。自读课侧重于运用习得的阅读方法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在这节课里,学生运用方法的机会只是在课的前面环节使用,后面仍旧是一问一答式的教读课教学。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是“穿着新鞋走老路。”学生的“自”体现不出来,学生的“得”也就比较少,教学的效率就不够高。

“自读课”是对“教读课”学习成果的巩固,深化、拓展。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阅读教学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语用功能两个维度,将自读课置于教读课和课外阅读之间,意在使通过教读课提炼的阅读学法在自读课教学中有效迁移与深化,通过师生共读经典文本,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人为界限,适应海量阅读时代日新月异地阅读资源生产态势,使“学会阅读”成为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关键词,为学生循序渐进的阅读进阶奠定了坚实的学习基础。很显然,袁老师的这节课是达不到这样的迁移深化作用的。

其次,我来谈谈对自读课教学流程的认识。袁老师的课从标题发问,到内容理解和评价再到对课文作者的认识,后面是对发问方法的归纳,最后是对作者经历的拓展等。这属于线性推进,依此这条主线来组织教学,在主线的展开中串起文本的诸多要素如语言、文体、文化等知识,在主线的推进中师、生进行多重对话,完成教学任务。

我理解的自读课教学呈现的应是板块推进,也就是将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独立而又有密切联系的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围绕任务自主阅读,板块之间逐层深入,这样以板块的连接推进教学进程,构成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虽然课堂教学呈现出粗放的形态,但是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是充分的。 

《动物笑谈》我们可以设计以下自读步骤和自读任务:步骤和任务一:预习的时候还可以关注书后的阅读提示。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4页,一分钟默读阅读提示,提炼要素(找重点)。步骤和任务二:请同学们利用八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找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完成目标的句子,把它们标注出来。默读的时候请同学们关注文章旁边的批注,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我们规定一下:能够帮助感知动物的可爱,完成目标一的,请用单线划出来;能够帮助你体会语言的幽默,完成目标二的,请用双线划出来;能够帮助你学习作者精神,完成目标三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来。步骤和任务三: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并上台交流。步骤和任务四:参考旁批中提问的方式,是否对文本还有什么问题?请你提出来,课后和同学老师交流。

这种基于任务的自读课教学充分体现了自主阅读的原则。这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是自读课教学的根本点。这就要求教师将阅读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阅读的空间。自读课尤其要重视实践过程,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向能为的转化,必须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获得充分的自主阅读的权利,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得以充分的调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自读还是教读?——浅评袁爱国老师《动物笑谈》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