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的这本村上先生的《袭击面包店》,小小的,分量很轻。里面带有德国画家卡特·曼施克女士绘制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插画,看起来更像是一本“绘本”。
书中包含有《袭击面包店》和《再袭面包店》两篇文章,它们刊登的时间相差四年。当然,从题目中也能清晰地知晓两篇文章的先后顺序。
文章一脉相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1
《袭击面包店》中,两位青年饥肠辘辘,两天以来只喝了几口水,“曾经尝试吃过一次向日葵叶子”,终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于是两个人手持菜刀走向了面包店。
面包店老板是一个年过五十的谢顶老人,悠闲地听着收音机中瓦格纳的音乐。店里只有一名客人,迟迟在油炸面包和羊角包前犹豫不决。
待客人离去后,两个身无分文的青年向老板说明来意。
出人意料,老板异常慷慨,表示随便吃,不用付钱。
然而两个青年怒火中烧,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坦言不接受任何无来由的恩惠。
老板点头会意,想以“诅咒”为代价请他们吃面包,惨遭两人拒绝。
最终“认认真真地听一回瓦格纳的音乐”成为老板提出的条件,两个青年饱餐了一顿面包。
第一部,完。
2
十年后,“那个曾经袭击过面包店、憧憬做个‘不法之徒’的青年”,如今已经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结婚成家。
如诅咒一般,夜里,强烈的饥饿感再度降临。而妻子认为“此刻面对的饥饿是某种特殊的饥饿,不该在国道边通宵营业的餐馆里随随便便地解决了事。”
百无聊赖之中,青年讲述了袭击面包店的往事。两人决定“再袭面包店”,破除十年前的“诅咒”,完成未竟的“事业”。
他们驱车飞驰,种种考究,终于停在了一家麦当劳门前。
妻子动作娴熟,手拿霰弹枪,面带滑雪面罩,冲进汉堡店。关闭电源、看管店长、提防报警装置,一些列分工明确的操作后。
“来三十个巨无霸,打包带走。”
但两人却付钱买了两份大杯可乐。
拎着完美装进三十个巨无霸的两只手提袋,扬长而去。
第二部,完。
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配合着夸张的插图,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个我们熟悉的“时代心理”。
文中提到的“饥饿”如何理解?开篇村上先生似乎就给出了答案。
“为什么产生饥饿感?当然是由于缺乏食物。为什么会缺乏食物?是因为没有等价交换物。那我们为何没有等价交换物呢?恐怕是由于我们想象力不足。不,说不定饥饿感就直接来源于想像力不足。”
饥饿感和想象力之间的关联,真是一种奇妙的比喻。
分割线表示开始深刻
生活已经平淡、安逸到没有勇气做饭的时候。
如何面对心中时常闪现的“虚无感”。换言之,如何为自己画一个句号,寻找一个新的开始。
“空白起先非常小,就像甜甜圈中央的洞那么大,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体内不断膨胀,最终成了深不可测的虚无。”
就是这样一种“饥肠辘辘”的感觉降临,我们能做些什么?
不会想到,原来生活会因为“袭击面包店”这样一件奇幻的“事情”重新燃起热情。
或许有些时候该尝试摆脱周身纵横交错的限制,也别问值不值得。
给生活加点想象力。
文/秋月白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