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论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一句老话,意思大家都明白,好东西不用愁。然而,用当下的视域去检审,还是这个理吗?

记得十年前,和一位担任省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的朋友聚会,他对我说:“你怎么还是绷得那么紧啊?放开一点!”我们认识有二十年了,他对我很熟悉,由于职业习惯,我养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风格,总是喜欢听别人说,自己在公众场合不爱多说话。然而,他的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自那时起开始open自己,直到现在呈豪放状。

其实,不爱说话有两种,一种是肚子里面没有货,说出来怕别人笑话,于是干脆不说。另一种是别人说的自己都早已听过或知道,激发不了兴致,也就懒得说了。

我属于半瓶子醋,看过很多杂书,知道的事情很多,内部的消息也多少知道一些,但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理论,没有独创的观点,所以很纠结。

回到主题,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体现的是农垦文明的元素。口耳相传是农业社会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有时比书面传递还要广泛和实用。于是哪里有了佳酿,大家都在谈论,即使比较远(其实也远不到哪里去),也会去品尝。那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广告和传播学,不会也没有必要宣传。加上中国传统的温和保守的思想,觉得对外叫好有自卖自夸的嫌疑,更有一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自豪。这和西方的海洋文明非常不同,他们物质交流迅速快捷,物品丰盛繁多,见多识广,“外宣”功能强大,哪个酒好,早通过商船与东方的珠宝丝绸交换了。

这个话题转换到人与人交往上,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你学问再深,情趣再妙,智商再高,如果不展示出来,藏着掖着,谁知道呢?如果说十年前我还有一种“故作高深状”的情节,那么现在再这样必定会有“装逼”的嫌疑了。但也不是对谁都敞开来说,还是要看对方能否理解,要找到一个共同的“点”。有时对方不必太多表现,只要说到某个话题,他能有一句话是“点睛之笔”就足够了,没有深厚的学养和默契,是说不出那样的话的。此时就是对上眼了,这样的朋友就有继续交往的必要和可能。

所以说,现在应该是“酒香尤怕巷子深”、“酒香最怕巷子深”。我们这个时代是展示的时代,各领风骚展才华,有缘的人在一起,把自己最闪亮最智慧的一面展示出来,于人有益,于己快乐,何尝不是人生一道最美的彩虹!

你可能感兴趣的:(“酒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