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围城的“贤者时间”

一场春雨过后的晌午,天空依旧阴霾,春风微凉,我一人独坐咖啡馆内,沉浸一个人的时光。透过橱窗偶有一丝拉长的微光打在肩膀,这是春雨里洗过的暖阳,右手旁还有一杯桃意浓浓抹茶拿铁,咖啡因和奶油味让人睡意消减,这是星爸爸的新款,桌上的一本《围城》,显然它已被时间泛起了皱褶!

这一切似曾相识,又觉陌生,刹时思绪翻涌,却又没有天马行空。我是“围城”外的人,也是被这“围城”深陷里的人。此时这里的一切,这一刻,我将它定义为——“贤者时间”。

眼前的事物往往总是能蒙蔽双眼,迷惑茫然、踌躇犹豫、不知所措。没有答案,没有出路。踏出禁锢牢笼的第一步,就要做出行动,丢掉安逸的温床,或抜掉身上的利刺…我把它叫做——change。

人的大脑会在某些事、某件经历过后有一种放空的感觉。可能是看了一本书、看完一部高质量的电影后产生的空洞感。一个人无聊发呆,甚至深夜里的无所事事,此刻的自己反而清醒,那种放空时无欲无求的空洞感,特地百科了一下,人们把它叫做——Sage time。

有既定的目标,特定的需要,自我的欲望,人从禽兽到上帝,有时只有一点点的距离,莫文蔚《阴天》里的那句“除了激情退却后的,那一点点倦”是另一种诠释。

在达到自我诉求后,人会有一段时间的倦怠期并感到充实,处于一种无欲无求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贤者时间,很理智很清醒,但是这一切又很快过去,你很难说那个时候的你是不是真的自己,又或者这前后谁才是真正的自己。终究贤者的状态的确只是暂时的,它很快就会过去,因为在这个形形色色的时代,充斥着太多的诱惑!

我尝试曾脑洞大开的想运用起sage time的精神,在又一个庸碌的早晨之后,尝试积极集中精力完成的某份枯燥的计划,在每一个即将进入焦虑时,尝试潜移默化的进入某个安全的空间,有些自我征服和抗争的意思,在这些仪式感里完成自我征服。最后在抗争后的平静里整理并完成那些琐碎和杂乱的事项。

关于这个概念,这是我第三次认真的去斟酌这个词汇,第一次在我一朋友里看到,当时觉得很新颖,标题命名为“贤者时间”,吸引我去点击阅读,对于他独当一面的文字,对这个词汇他有着更多的个人诠释,以至于我后来,对这个词有了极大的兴趣。

第二次是和一朋友看完电影时,深刻故事和反转构,结尾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以至于离场的途中我久久未说话。朋友说你是不是“贤者时间”到了。当时只觉得这是第二次“敏感”到这个词汇!

第三次我尝试主动去琢磨和了解这个词,网上的解释也是形形色色。无论你认同的是哪种,总之在某个时间某个时间的结尾特定的表现和思想有了更好的解释。很明显这在大众面前已经达成了共识。或许我就是那个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模式发现了这个问题然后去寻找思路的人!这个词汇是哪个具备酿名智慧的人创造了它也就不得而知了。

“围城”在这里我并不去阐述这本书的一些观后感,以前也有看过相关的影视作品,我这里的围城是那个困住自己的斗兽场,又恰好身旁再次看到它静静躺在我的右手旁。围在城里的人想逃离,城外的人想进去。这一直都是社会的现象,并不觉得这个现象奇怪,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大有不同,难以满足!有时我们一生要抵达的终点,就是别人的起点,条条大路通罗马,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人生处处是“围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没有了结,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

从“贤者时间”里自我前后欲望到放空、理性、厌倦,再延伸到此,无论是主观的,还是不得已的,都无法让人获得持久的快乐,享受珍惜生命中最真实、最纯粹的时刻。

给自己一些理性,冲破束缚,迈出第一步,我把它叫,以“贤者时间”冲突“围城”,做出“改变”。从“智人”到“智神”,原来我只用一个“Sage time”!

你可能感兴趣的:(突破围城的“贤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