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说饮食文物中的犬图腾

狗是最早被人驯养的动物之一,狗作为人类的朋友和助手,最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考古发掘中,在河南裴李岗等多处遗址出土的狗的遗骨证明,早在中国的氏族部落时期,狗就已经开始伴随人类狩猎,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帮手。商周时期,驯狗人就根据狗的不同特性,分别驯化出专职随猎的猎犬和专职看家护院的吠犬。隋唐以后,宠物犬逐渐出现,狗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功能有了更大的变化。在今天,狗的智勇忠诚和在保护主人时的奋不顾身,以及狗“汪汪”的叫声给人带来的“旺”的吉祥寓意,更是赢得了广泛大众的深切喜爱,使狗成为人们亲密无间的良友。

中华田园犬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有闲暇用欣赏的眼光来观察狗这个伙伴,逐渐洞悉了狗的形态和个性,并以艺术的手法塑造出形形色色的狗的形象来装点和丰富日常生活。本文介绍的食器“嵌赤铜狩猎纹豆”,就是非常典型的例证。这件狩猎纹豆通高26.4厘米,宽23.7厘米,口径18.5厘米,深腹作半球形,子母口盖,高圈足,双环耳。通体纹饰以赤铜镶嵌,工艺精细,构图生动,表现了猎人携猎犬狩猎的场景,故名“嵌赤铜狩猎纹豆”。

嵌赤铜狩猎纹豆

青铜豆是产生于商代后期的饪食器和礼器,并于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行。商代青铜器的种类很多,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类别,仅饪食器一类就有“鼎、鬲、豆、簋、敦、盂、盆、俎、匕”等多种器具。《国语-周语》里“觞酒豆肉箪食”,《说文》中载“豆,古食肉器也”,都说明“豆”是古代常用来盛肉食的一种食器。除了实用性,豆也是礼制社会里的重要礼器。《周礼》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二十有四”。豆作为用以盛放和进献食物的青铜食器,常与其他器皿配套出现在贵族的丧葬和祭祀仪式上,以示对神灵和祖先的尊崇。

这件战国时期的狩猎纹豆,铜豆腹部的狩猎图案是整个铜豆纹饰的核心,纹饰描绘了九名猎者携猎犬狩猎的搏斗场景,以相互贯联的九幅狩猎画面,完整地展示了险象环生的狩猎全过程。通体纹饰以赤铜镶嵌而成,以精湛的工艺和生动的构图表现了气势恢宏的狩猎场面,突出了猎者的智勇机敏和猎犬的矫健勇猛。

狩猎纹豆纹饰局部

古代中国的“青铜时代”经夏商两代发展,至西周时期已经达到了鼎盛。到东周时期,当时的中国处于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大动乱是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受到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兴阶级势力扩张,以及整个社会思潮蓬勃发展等影响,文化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青铜器在制作工艺、使用主体、装饰手法和使用属性等方面呈现出与前代的明显区别。

东周时期,随着周王室中央权力渐微,铜矿的开采、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等特权逐渐被地方打破。再加上东周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化,青铜器作为礼器的特有属性日渐微弱,转而以满足美好生活现实需要的精致适用的日常用器为主,青铜器由此变得形体轻薄灵巧,纹饰细致华美,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这件战国时期的狩猎纹豆就是十分典型的例证。另外,这件狩猎纹豆的装饰采用了嵌赤铜的工艺。嵌赤铜是依照纹样先在铜器上预铸出嵌槽,然后将赤铜嵌入,在经过锤打、打磨抛光而成。使用嵌赤铜的工艺,由于青赤两色的材质色差,易于突出纹饰和强化图案效果。

狩猎纹豆腹部纹饰

这件铜豆的纹饰用写实的手法,以极高的工艺技巧表现了猎人携猎犬狩猎的激烈场面,说明狩猎活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狩猎者的搏击精神和猎犬的机敏勇猛被社会所推崇。而将猎人和猎犬协作狩猎的场面描绘在这样一件精美的日用食器上,足以见得狗作为助手和良友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狩猎纹豆纹饰拓片展开图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狩猎早已不是现代人生存的必须,但狩猎活动中所蕴含的勇敢、拼搏、机智、勇猛、友谊,仍然是人性当中的可贵特质。我们仍然能够从这件铜豆上看出处于时代变革激流中的中华民族对于宝贵的人性光辉的永恒追求。这种精神追求随着人们在饮食生活方面审美意识的觉醒,不经意间流露在餐桌上的方寸之间。中国人极早就把进餐当做一种享受,所以才会极尽巧思装饰和美化我们的食器。在餐桌的方寸之间,享受艰辛拼搏和劳动之后的机体和精神的双重放松,在这个宝贵的放松中仔细品味生活的美好,在这短暂的宁静中创造美、体验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狗年说饮食文物中的犬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