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记录时间开销吗?

坚持的意义不在于坚持本身,而在于它令我们变成了怎样的人。

我是个记录控,为了保持身材,曾经丧心病狂到好连续好几个月记录每餐都吃了什么,热量多少。食物重量以『克』计算,手边永远有台厨房秤待命,兢兢业业一刻不停歇……

后来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为了搞清楚时间都去哪了,害怕变成一条混吃等死的鱼,我开始记录时间开销。

每天每个时间都干了什么,有用的时间占了多少,meaningless的事情做了多少,atimeloggger成了最常打开的app。

仔细想想,当初真的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在这两件事上,也持续做过好一阵子。不过现在热量记录早已停止,时间开销虽在继续,但也不再事无巨细。

事情总是这样,你不实实在在做过一阵子,还真就体会不到其中的奥妙。

所以关于记录,我是有话要说的。


 没有一种套路适合所有人 


生活不是简单的数学题,背会求根公式就能解一元二次方程。

记录看似套路满满、简单易模仿,等到你实际做时就会发现,那些细枝末节带来的效果,也是见仁见智的。

举个例子,时间管理界的祖师柳比歇夫,以其令人咋舌的高产而闻名,作为一个高效的『斜杠科学家』(昆虫学/哲学/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那套大名鼎鼎的时间管理法。

他的记录不仅及时又准确,而且相当仔细,摘抄一段: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 –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我当时看后大为震动,立即着手向伟人学习。

可记着记着就发现,记录变成了流水账一样的重复,今天做了ABCDE,明天还是ABCDE,后天还是ABCDE……

问题在哪呢?

要知道柳老前辈是搞生物的,工作类比性强,有越多的样本就越方便研究,换句话说,他是在为『昆虫研究』积累『大数据』,看似相似度很高的记录,其实都有它实际的意义。

而普通人的生活呢,大部分是乏善可陈的重复。

即便我们号称『迭代成长者』(心虚),也免不了日复一日陷入手头的一点点努力,今天听了一本书,明天听了一本书,后天又听了一本书,记录上密密麻麻一片,看,我在努力,我太棒了,我在进步……

沉迷其中的结果,是实现了内心的满足感,而代价是变成了一个假的成长者。

人太容易陷入固定的套路而忘记真正的目的了,套路既温暖又安全,即便你上了一个台阶,也还要提防在这个台阶上沾沾自喜,原地转圈圈。


 于套路中发掘惊喜 


其实套路并不坏的,只要你学会从套路中发现惊喜。

如果真要说重复有什么好,我的体会是,重复的意义不在于重复本身,而在于它背后的东西

但这些东西不会自动自发跳出来,为了发掘它,就得需要我们多用一点点心。

说两个我的切身体会。

长期记录饮食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对热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即便后来不再记录,不论吃什么也心里有数,不再会因为偶尔多吃一口而耿耿于怀。

最重要是我明白一个道理,普通人是不能够用刻度尺丈量生活的,因为有些时候你能控制,有些状况永远都在计划外。

热量控制是个整体理念,而且它只是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而已。一个良性的生活习惯是,有原则但不刻意。刻意容易带来焦虑,不苛刻反倒更自如。 

重要的是与好习惯和谐相处,而不是被它逼到穷途末路。

而长期记录时间的bonus,除了明白时间都去哪了之外,我还练就了『轻松沉浸』的技能(如何刻意练习成为一个专注的人?),因为按下start键的仪式感,人会比往常更加投入,效率也变得更高,不知不觉投入其中无法自拔。

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时的路,都想不起来究竟是记录中练就了沉浸,还是沉浸激发了记录。

所以,记录其实不是目的,高效做事才是目的,找到对的事情持续做下去才是目的中的目的


织网是为了捕鱼 


假如我没有一边记录一边琢磨,可能现在还在低头拉磨或者早已放弃了。

『记录』这件小事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做一件事,不要局限于事情表面,要仔细想想,这件事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对自己来说,其中真正有用的、有效的部分又是什么

就像织网并不是为了网本身,坚持的意义不在于坚持,而在于它令我们变成了怎样的人。

我现在每从自己持续做的事情中『领悟』到一点点,心里就会高兴半天,并非那种庞大的、突如其来的喜悦,而是细小的、略带惊奇的开心,就好像你在心里偷偷开了一瓶小香槟。

我的香槟分你一半,祝你也能天天开Party。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还在记录时间开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