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柜玉米穗

      高中毕业后的1975年我参加了生产队的农业劳动,从酷暑炎热的夏季到寒冷刺骨的冬季,从宽阔平整的河滩地到蜿蜒在山沟里的梯田都留下了我劳动时的足迹。锄地、搂地,挑粪、用独轮车推粪、交公粮等多种劳动几乎都经历了,体会到了劳动人的辛酸痛苦,感受到了众人在一起劳动时苦中作乐时的开心。

    当时参加生产队劳动的社员有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有三十到五十岁的中年男女,也有像我一样刚走出校门的青年一代。在劳动中和劳动间歇时,人们有说有笑。有相互调侃的,有讲男女情爱的,有议论家长里短等生活琐事的,有讲战争年代的传奇故事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动人往事。我们刚走出校门,没有太多的阅历,也就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一般都是大人讲我们听。体力上虽然苦点、累点,但众人在一起时的欢声笑语冲淡了体力上劳累,给单调艰苦的劳动生活带来了身心上的愉悦。

      老一辈人在一起谈论的历史往事由于时空跨越了四十多年,多数已经逐渐从大脑中流失,留存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夜晚躺在床上打开记忆的闸门尽量让丢失的记忆重新恢复,大人们讲过的一些有趣的话题也在我的大脑中重新活跃起来,也让我的思绪回到了那火热的生产队时代。一位老者讲述他曾经救助河南难民的感人往事让我记忆深刻,激励着我把它从键盘上托出,让这位平凡人的善行义举得到更多人的传诵。

      这位老人叫王云春(化名),按我和他年龄上的差距应该称呼他为爷爷,王运春有着1.8米高的大个子,宽阔的脸堂上常常带着慈祥的笑容。由于是从解放前走过来的人,着装上和大多数普通农民一样显得有点古板。一身黑衣服,腰间常常系着一条腰带,像小脚女人一样腿脚处也常系着一条带子。老人不善言语,但讲起他救助河南难民的往事他思路清晰,语言流利,让在场的人听后深感敬佩,为之感动。

    那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期间,由于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的频发,造成了一些地方粮食产量的大幅减产甚至是绝收,群众的生活没有了保障,许多人家因为失去了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粮食,不得不走上了举家的乞讨之路。他们挑上铺盖、碗筷等生活物质,带着妻子儿女一路行进,一路乞讨,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要点吃的,晚上就到村里的庙宇或者闲置的羊房、祠堂等作为临时的住宿地,早上起来再去要点吃的,有时误了吃饭时间或者没有讨来饭就把讨来的一点粮食用自己带着的锅灶就地熬上一顿稀粥喝。和我们古郊乡毗邻的河南省辉县也是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之一,遭灾后,一些灾民经常沿着险峻崎岖的太行山小道沿村乞讨,我们古郊乡的很多村庄也是他们众多的乞讨地之一,

      有一年春末夏初的一天,一群来自辉县灾区的三十多位挑着铺盖,锅灶,带着妻子、儿女的乞讨人员来到了我们松庙村。时间已经过晌午,村里很多人家已经都吃过饭了,他们中间有好多人都到各家门上转了一趟,很多人并没有能讨上吃的,带着饥饿的肚子和疲倦的身体就在村里面瞎转悠。五六个人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家人的院落,看到房门敞开着,就有一人鼓起勇气来到门前轻声细语地问了一声:“有人吗?能不能给我弄点吃的?”随即走出来一位年青人,这个人便是王运春。王运春当时三十几岁的年龄,家中有母亲和妻子三口人,住着三间堂屋平房,有少量土壤脊薄的田地,勉强能维持一家人的吃喝,家境也不富裕。他来到院中询问了一下这几个人的来历以及来乞讨的原由,乞讨的人员说:“去年我们那里遭遇了旱灾,粮食收成锐减,收的粮食不够半年吃,好多人家年前就没有吃的了,年都没有在家过完正月就出来讨吃的了,我们也出来一个多月了。我们从早上到现在还没有吃点东西呢?”王运春看到这几个乞讨人乞求的目光,心中就泛起了一阵阵的心酸,对他们的不幸深感了同情,就想尽自己现有的能力救助一下这些灾民。正在交谈的时候,其余的二十多人陆陆续续地也来到了院中。看到这么一大群人的到来,感到一时难以安顿他们,但又不能让这些人失望,他说服母亲和妻子,把要救助这些乞讨人员的想法告给了他们二人。他对母亲和妻子说:“咱家的粮食今年也差不多够吃,我想把咱们小柜里的玉茭穗拿出来给这些河南来的乞讨人员临时解决一下吃饭问题。”母亲和妻子也是从穷苦时代里走过来的人,深知乞讨人的无奈,就同意了运春的想法。运春来到院中对在场的说:“你们来的人多,我尽我最大的努力给大伙提供一些帮助,我把我的一小柜玉茭了穗分发给你们来的所有人,大家自己把玉米粒脱下来,自己去碾上碾细,我看大家都带着锅灶,自己想办法做熟了吃。”运春的这番话深深地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有些人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有的连声说:“谢谢!谢谢!真是个大好人啊!”等一些感激的话语。也有一些人用中国人最传统的方式,跪在院中叩头表示心中那一份深深的谢意。运春说:“大家快起来,快起来。”运春把玉茭穗从小柜中拿出来分到每个人手中。顿时脱玉米的声音在院中噼里啪啦响起,好似一场脱玉米竞赛,这些满脸挂着愁容的人也露出了微笑。

      玉米脱下来之后,人们纷纷来到碾上,有些碾本村人正在使用,听到河南人的诉说后,就把正在使用的碾让出来让这些饥肠辘辘的灾民使用。顿时全村六七盘碾上全是操着河南口语人的身影,他们中间相互协作,用了近半小时的时间玉米全都碾细了。

      一时间运春的院落和院外的路边上垒起了十几个临时灶台,他们用脱粒玉米后的玉米棒,又从附近找来些柴火作燃料塞进灶堂内点燃了,顿时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蓝色的烟气弥漫在村庄上空,蒸气翻滚,一阵功夫,玉米饭发出了清香的味道也充斥着每个人的嗅觉。饭在锅中不停地翻滚,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对运春说,等以后我们生活好了,希望到我们家乡走走,你的一片善意我们我们将永世难忘。半个多小时过后,玉米饭熟了,人们迫不及待地端起了自带的碗筷把饭盛在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看着这些饥肠辘辘的人吃饭时情景运春的脸上也露出了开心和笑脸。

      人们吃过饭后,大家把院落打扫的干干净净,对运春说:”我们再到别的地方走走,晚上再讨点饭,找个地方住下来。”运春对在场的说:“你们去吧!如果以后再路过这里希望大家再来,我还尽我的最大能力招待大家”大家连声说:“谢谢!谢谢!”这些连声的谢谢道出了一伙普通百姓的一片感激之情,让这美好的时刻留在了彼此的心中。大伙整理好个自的行礼,带着还剩下的粮食继续赶路了,运春把他们送出院外,大伙一个劲儿说:“以后有机会到河南了一定到我们家坐坐。从此一群年龄,姓别不同的人身背行礼走出村外,消失在村外的道路上。

      我们当地是药材之乡,山上生长着黄芩、桔梗、柴胡、党参等多种野生药材,很多农户的地里还种植一些党参,大黄等地道药材。这些因独特气候造就的药材资源为我们当地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人们把采收回来的药材经过晒干、整形后挑上五六十斤沿着崎岖险峻的太行山小道下到辉县的百泉药材交易市场卖掉后换些钱回来,解决家中的生活问题。运春也和大多数农民一样,农忙时种地,农闲时采药材。上个纪上世年五十代初期有一年初夏,种子刚下完,四十多岁的运春挑起一挑药材也来到了百泉药材交易市场,把药材卖掉后在附近找了一个旅店住了一晚上,早上吃了点饭就踏上了返家的路途。

    时间已近上午十时多,运春走在一个村庄附近的道路上,迎面走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这名中年男子慢慢停在路中央,仔细端详着这位急冲冲的赶路人,越看越觉得面熟。这时这位中年男子突然想起了这是他在山西乞讨时的救命恩人,就对运春说:”大哥!你还认识我吗?”运春打量了一阵说:“不认识。”中年男子说:“我去山西要过饭,你给我们拿出了一小柜的玉茭穗,帮我们一大伙人度过了暂时的困难,后来我们村里的人都经常你对我们的好呢?”运春一想,有那么一会事,想不到事隔多年后还能在此遇见,真让双方特别的高兴。中年男子询问了运春下河南来的情况后就说:“大哥好不容易来一趟河南,我们彼此有缘,今天咱们在这遇见了,说啥你也得到俺们村里住几天再回去,我们村里人都想念你呢!”运春想现在春种刚结束,农活也不是很忙,那我就去这里住上一日歇歇腿明日再返山西。说着运春就跟随着中年男子来到了他们的村庄。

      来到中年男子的家后,中年男子给媳妇介绍了来人的情况,一听说是在危难时刻求助过丈夫及全村众多人的恩人,这位热情的女子招呼运春坐下来,拿出了当地生产的花生,倒上水让运春先坐着,夫妇二人里外忙着做起了中午饭。几十分钟的时间后,一碗香喷喷的手擀鸡蛋面端在了运春的面前,夫妇二人热情地招呼着运春快吃。吃着馥郁可口的饭菜他们热情的交流着。夫妇二人说,解放后,由于没有了战争的侵扰,自然灾害也少了,人们生活虽然还不是很富裕,但基本上能解决吃饭问题,不用再四处乞讨了。运春听到他们夫妇二人的介绍后对他们不再为吃饭而四处漂泊,生活基本上得到保障甚感欣慰。运春也向他们介绍了近几年来我们村里的发展变化,村民生活相对安定、幸福。

      刚吃过午饭,村里好多人知道了他们的救命恩人来了,就三三两两陆续来到了中年男子的家里,向运春问好,感谢在困难时对他们伸出的援助之手,人们都相互争抢着让运春到他们家里作客。运春说:“能再次见到大家我很开心,祝福你们生活幸福美好,不要再打扰乡亲们了,我明天想回去。”大伙都说:“好不容易来趟河南,有十几年了没有见面,我们经常想起你,也常给我们的孩子们讲述你求助我们的事。”运春说:”看到你们当时的困境,我很同情你们的不幸,我应该帮助你们,帮助有困难的人是我一生的信条,大伙不必挂念。”在村民的再三挽留下,运春也是盛情难却,又在村里住了三天,分别到不同的家里坐了坐,走了走。每到一家都热情好客,把他作为贵客相待,把家里最好吃的拿出来,力所能及给他做最好的饭菜,用普通百姓的的朴实厚道款待这位曾经的救命恩人。

      已经住了三天了,运春要返回山西了,村里的人有的送来了当地特产面粉、花生,有的送来了柿饼、粉条……,还有的人家做上了锅盔让在路上当干粮吃。运春说:“谢谢大家!谢谢你们中的每一位人。回山西一路上坡,我也挑不了太多,我少挑上点路上也可累。”第四天早饭过后,全村人用像欢送贵客一样的热情簇拥着一路送到了村口,欢送这位恩人踏上了返回山西的路途。

      一小柜玉米穗救人于危难这之中,彰显一位普通农民的大爱无私,是一位平凡人的善行义举,连结起来的是晋豫两省人民的感情纽带,也让彼此的的感情永留心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柜玉米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