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
1,去发现和创建背后的套路(方法论,思维模型),并且大量重复练习,并把这个套路长在自己的脑子里(我们应该对套路进行练习)—任何事物背后必有道理(套路/方法论)
2,分块练习(练习套路):其实就是将一个复杂技能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步骤,然后对这些小步骤重复练习,逐个攻克,哪个小步骤不熟悉,就多花时间。最后再组装起来,整体进行练习。一方面体现了分解的思路,另外一方面也是套路的体现,拆解成一个个模块其实就是一个个套路。
即把要训练的内容分解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套路),对每一个小块(套路)进行重复练习,直到这个套路长在脑子里。(分块练习其实就是练习套路)
3,一定要在学习区学习,不断挑战新难度(这一项自己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践行得不错,让自己不断成长)
4,你要去践行,不断获得反馈,(这个反馈越及时越好,检查这个套路对不对,自己有没有理解这个套路)
——对于分块练习的思考:
1,一方面是强调块的重要性,也就是套路的重要性,分成一块一块的。符合大脑的结构
2,另外一方面,体现了拆解的思想,将难的复杂的东西通过不断拆解成一个个基本可以学习训练的单元,然后对每个块重复练习,最后再拼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继续练习。也就是再难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拆解为一个个小的可以学习训练的子任务,然后一个个突破。
3,其实王硕—30天认知训练营中提到了存在通用的学习方法和这个分块拆解很类似。
新技能存在通用的学习方法,就是先步骤分解再组块(procedurizatdon-chunk),分成三步:
首先,将复杂技能细分解为难度适宜的多个步骤;
然后,单个步骤反复练习,直到实现肌肉记忆;
再然后,将各个步骤重新组块,变成大一级的单元,在单元的层次上反复练习。
先层层拆解,再层层组合,反复迭代,直到掌握复杂技能整体;过程中使用刻意练习法,发现缺点,对缺点作针对性练习,同样是反复迭代,直到消除所有缺点。
上面的通用学习方法对体育类,音乐类的训练可能更加适合。比如说练习羽毛球的挥拍就可以采取这个方法,挥拍不是分成四个步骤吗,你可以对每个动作都重复练习,然后拼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动作。
1,自学的三个境界
1) 能学会有人手把手教的东西;
2) 能学会书本上所教授的技能;
3) 能学会没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2,快速入门
如何实现快速入门,一个是找一个靠谱的教程或者老师,比如说你可以找一些靠谱的视频或者入门教程。看视频相比于直接读书要更好入门,因为相当于有人手把手教你入门。如果没有相关的视频,只能通过看书的话,那么注意第一遍的时候不要扣的太细,而应该囫囵吞枣,第二遍的时候再去慢慢理解。第二个方法是寻找这个领域的最少必要知识,实现快速入门。
在初期的时候,可以看网上的一些视频,帮你快速了解,快速入门。这个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个过程中自己同样要做很多事情。要刻意练习,等你入门之后,你就需要自己去找相关的书籍去阅读,去进阶。这个进阶阶段,最重要还是靠自己去自学,去学习,当然如果有师傅带你,当然更好。
入门阶段,你可以参考入门级别的书籍,入门之后,第一查询对象应该是官方文档,(官方文档更加全面,更加准确)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你直接看官方文档是非常吃劲的,也没有那个必要。开始时先通过一本入门教材进行学习,初级教程对初学者是非常友好的,入门之后你就应该有能力能够看懂官方文档,官方文档相比于初级教程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举个自己的例子:
最开始学java的时候,直接去看那本1000来页的李刚的java编程,而且自己扣的太细,学了一点就已经学不下去了。其中犯了几个错误。一个是读第一遍的时候扣的太细,里面有很多过早引用,你直接死磕,效率太低,而且很容易打击自信心。第二有比直接看1000页的书更好的入门方法,那就是看视频,人家手把手教学。跟着学一遍,其实你就已经实现快速入门了。
其实,我还发现,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你想快速入门,怎么弄,那就是找到一篇最新的,经典的,开源的论文,把论文看明白,把代码看明白。其实你就已经入门了,剩下的时间就是多看论文就好了。从这个层面也看出来了,快速入门的重要性。
2,如何解决过早引用
现实生活中过早引用无处不在,生活、学习、工作,都不是计算机,它们可不管这套,管它是否定义过,管它是否定义清晰,直接甩出来就用的情况比比皆是。
应对策略:
* 读不懂也要读完,然后重复很多遍。
所以第一遍的正经手段是 “囫囵吞枣地读完”。不用过于深究,弄的太仔细,因为很多知识你要等到后面才能够彻底明白,里面有很多过早引用的东西。
举个例子,我考研的时候读专业课的时候,第一遍其实我就是囫囵吞枣地看完了,没有过多地深究,其实就算你去深究你也很难搞明白。只有你把整本书读完了,这个时候你再去深究,慢慢很多东西就明白了。
但是为什么我看高数十八讲的时候,第一遍就看的那么认真呢!因为首先你自己首先大学上学的时候已经学过一遍了。你这其实相当于看第二遍。另外一点,其实对于那本书来说,过早引用其实不多的。
反面教训,比如自己第一遍读java这本书的时候,就是扣得太细,弄的太仔细了,其实应该囫囵吞枣地看一遍,然后看第二遍。
另外这里其实还有你第一遍到底是通过书籍还是视频来学习。
如果直接看java书籍的话,有很多过早引用,你是需要看完后面你才能够理解的,你刚上来就想搞明白,那是费力不讨好,
但是如果你看视频,人家相当于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来讲,很多过早引用人家帮你打通了。比如说,你现在叫我去讲我考研的专业课,我就知道这个点怎么用,和后面的联系是什么,我就可以很好的讲给他们听,但是你自己第一遍看的时候,没有老师的指引下,你很难解决那些过早引用的。那么囫囵吞枣读完第一遍是个不错的策略。另外既然跟着视频来学的话,有人手把手教你,我觉得第一遍其实就可以尽量去把老师讲得消化好,搞明白,当然也没有必要搞得特别明白,另外遇到一些暂时不是很理解的可以先放一放,你后面还是需要读第二,三遍,持续不断练习。
到了第二遍第三遍就必须施展 “只字不差地阅读” 这项专门的技能了,只此一点,你就已然与众不同了。读第二遍的时候,遇到看不懂的你需要去查找资料和请教别人。第三遍也是如此。这样一来,每读一遍,你懂的就会越来越多。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复的归纳总结整理。一方面通过自己归纳总结,可以让自己更好的记住,另外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总结整理、让零散的知识点变成一块一块的(套路)。后期需要不断练习,不断获得反馈,去不断修正,所以需要不断修改,不断补充。
就拿我的专业课来讲,第二遍的时候,其实我是看完一章,做完习题之后,开始总结,整理,让零散的知识点变成一块一块的(套路)。我用的是活页的A4纸,可以修改和增加更多的套路。最后通过做试卷不断练习和修正套路。
3,先关注使用再研究原理
不管怎么样,先用起来,反正,研究透原理,不可能马上做到,需要时间漫漫。
用错了没关系,改正就好。用得不好没关系,用多了就会好。只要开始用起来,理解速度就会加快 —— 实践出真知,不是空话。
4,自学是门手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学
* 练
* 用
* 造
学习你就需要学很多遍,第一遍囫囵吞枣的学习,第二遍开始只子不差的阅读,并且开始不断归纳总结整理。在没学完两遍之前,不需要做大量的练习,因为有很多过早引用的知识结构,你都还没弄明白,你学不明白,自然而然也练不明白。
当你学完两遍或者两遍以上时,这个时候你可以进行大量练习,前提是你得找到这些练习题。比如数据结构与算法、就有好多题目供你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其中的套路,然后继续去练习,让这些套路长在自己的脑子里。
当然你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练习题,怎么办、以用代练,通过不断用,来不断练习。以用代练其实不就是在练习嘛!同样在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套路,然后继续练习,让这些套路长在自己脑子里
找活干,是应用所学的最有效方式,有活干,所以就有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就有机会反复攻关,在这个过程中,以用带练—劳者多能
而且,当你在练习或者在用的过程中,只要有不懂的或者忘记的,你需要去复习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接着去用,去练。在练习和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
你要有这样的心理建设:哪儿哪儿都需要很多重复。读,要读很多遍;练,要练很多遍;做,要做很多遍……另外,要给自己充足的时间预算,踏踏实实、保持耐心。
给自己足够长的时间去学;在充足 “预算” 之下耐心地练;不断找活干,以用代练;然后,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尽快尝试着做出属于自己的完整作品,无论大小。手艺人不怕做的事小。而且,“小” 无所谓,“完整” 才是最重要的。
6 刻意思考
刻意思考就是说你要琢磨那些地方需要“刻意练习”,其实就是你要琢磨那些地方需要刻意用力,把这个地方搞明白,解决掉。
其实就是一旦你发现你某个方面还需要加强,那就需要额外花时间去训练,去练习,不过当你有多个地方都需要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哪些地方是最重要的,优先练习。也就是不是对什么地方都需要去刻意练习,而是有选择性的刻意练习,对于那些重要的部分当然需要花力气搞明白,对于那些次要的,可以先放一放,有时间再回头看。
注:这里的刻意练习指的是,你需要对某个方面去刻意练习,也就是要刻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对这个方面进行练习。以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和前面提到的刻意练习可以相互补充。
作者举了个例子,写书的时候,作者刻意思考那些地方需要刻意练习,于是作者在给书取名字这个地方刻意练习,花了很多时间,时常琢磨。另外,每个人需要刻意练习的地方因人而异。你需要刻意练习的地方需要你自己去刻意思考。
方法:
准备个专门的地方记录
作者用的最多的就是 iPhone 上的 Notes,一旦遇到什么 “疑似需要刻意练习” 的点,就顺手记录在那里以防不小心忘记或者不小心遗漏。
而后有时间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排列一下优先级,琢磨一下刻意练习的方式,而后找时间刻意练习
这个刻意练习和万维刚里提到的刻意练习可以相互补充。
7,触类旁通
其实触类旁通无非就是琢磨这个东西还能用到哪里。
这个和成甲的《好好思考》中提到的很相似,也就是说这个领域遇到问题了,一时想不到办法,那么你可以去和这个领域相近的已经成熟的领域去看看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将人家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领域。你在这个领域遇到的问题其实人家在另外一个领域也遇到了,不过人家已经解决了。
成甲的是在这个领域遇到问题去别的领域寻找解决办法,是以问题为导向,而李笑来却是看到在这个领域的解决办法,多思考还能用到其它领域吗?
8,战胜难点
其实这个和刻意练习中的不断挑战新难度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刻意练习强调的是在学习区学习。不断调整新难度,而李笑来不光强调我们需要战胜难点,还提出了如何战胜难点——要学会拆解:也就是所有难点都可以拆解为更小的单元,而后逐一突破。
9,拆解
学会拆解—可以参考前面写的《如何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以及《结构化思维》中提到的拆解方法。下面介绍一下,自学是门手艺中提到的拆解方法:
横向拆解—把那些很难的任务无限拆分,直至每个子任务都很小,小到都可操作为止。
应用:
所有的难点都可以拆解为更小的单元,然后逐一突破。再难的任务,再复杂的任务都可以拆解为更小的子任务,然后逐一突破即可。
一切的自学任务,其实都不是 “难”,不过是 “繁杂程度不一” 而已。
其实高数十八讲不也是拆解嘛,将整个高数拆解为18个单元、每个单元又拆解为一个个小的模块,然后你去不断学习每个模块,每个单元,不断练习。不断掌握套路。
其实写程序也是如此,写程序的主要工作量来自于如果将整个流程拆解清楚,考虑到各个方面,这个才是最花费时间的,这个想清楚了,落实到代码其实是很快的。比如上次做的那个登陆界面,无非就是拆解为那几个模块,然后用程序写出来罢了。
——分块练习: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套路),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直到这个套路长在脑子里。
其实刻意练习中的分块练习也可以看作是拆解思想的一种体现,将练习拆成一块一块,分块继续练习,这个块也就是套路。
纵向拆解—也叫分层拆解,这种方式在自学复杂的概念体系时特别管用。
10,全面
要想学的时候全面,
1,你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只读一本书,具体来说就是,多读几本书。狠一点,就是多读很多本书。这样您能从不同角度来全面掌握这个知识。
2,以教为学,为了给别人讲清楚,你会翻阅很多资料,自然你就会多读很多书,这样你的前面程度就提高了。
3,我个人认为,在这个基础上,要学会抓重点,花大力气把重要的知识搞定。至于不重要的,了解即可。千万不要平均用力。要分清楚芝麻和西瓜。
11,搜索
于是,有事先问 Google 就成了自学者的必备修养。
能 Google 出答案的问题,就不需要去麻烦别人。
这也是一个自学者的基本素养。
偶尔,也确实会遇到 Google 了很久,就是没有找到答案的情况…… 这样的时候,你可能需要想办法 “问人” 了。然而,最靠谱的通常并不见得是 “身边的人”,而是互联网上各种垂直社区里的其他用户…
12,要分清楚主次
其实就是笑来老师提到的注意力漂移。先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完,也就是要事第一。
做事情要分轻重,优先把重要的事情先处理完,不要正在处理重要的事情,然后跑到出来不重要的事情上去(由于好奇心),这个时候你要把自己拉回来,先把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或者标记一下,等处理完重要的事情再回来看。
其实这本书几个概念对我还是收益的,一个是快速入门,融会贯通,拆解,以及学练用造。
参考文献
李笑来—《自学是门手艺》
万维钢—《万万没想到》
成甲—《好好思考》
王硕—《30天认知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