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7章读书笔记

第7章具体阐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和特点。

新生儿的先天能力包括找到营养供给、躲避危险环境以及与他人互动——从遗传学角度来看,这些都是生存必备的基本能力。记得上次去看表弟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发现未满月的婴儿竟然对陌生人的拥抱表现出了抗拒行为。在我抱他的时候,他闭着眼睛不停的扭动,很不开心的样子。到了他母亲和奶奶的怀里,便踏蹋实实地睡着了。

儿童期的发展任务。主要表现在语言习得、认知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这几方面。认知发展是指个体产生了心理能力,比如思维、知觉和记忆。皮亚杰提出了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模型,认为儿童发展会经历4个不同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形式运算阶段直到青春期才开始发展。

在介绍儿童社会关系发展时,具体介绍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关系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上具体介绍了4种父母教育方式:专制型父母、权威性父母、宽容性父母和忽视性父母。而权威性父母教养方式,通常会让儿童得到最好的发展结果。权威性父母的特点是很孩子温暖、细心,并且对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很敏感。会根据孩子的发展程度提出合理的要求,解释并执行规则。允许孩子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自行做决定,倾听孩子的看法。而宽容型父母,虽然对孩子也很温暖,但是会溺爱孩子,很少对孩子提要求,甚至是不提要求,通常是由于担心自己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父母在孩子有能力自主做决定之前,就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

读到这里,我迫切想知道自己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是符合权威性父母特征还是符合宽容型父母特征,女儿自幼懂事听话,活泼可爱。在孩子自理能力方面,我可能属于宽容些父母。包办替代太多,导致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因为吃饭、穿衣等行为落后于人,内心有些不自信。在女儿兴趣爱好方面,倒是能够做到尊重并且积极支持,所以女儿很早就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到了女儿青春期,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我也能够后退一步,尽量做到理解女儿的各种想法和行为,所以在不断沟通的过程中,总体还是很愉悦的。

在儿童社会心理方面,度过了婴儿期的发展信任阶段,在儿童期个体的发展会经过艾里克森提出的另外三个阶段:发展自主性阶段、发展主动性阶段、发展勤奋品质阶段。

大约从18个月到三岁期间,儿童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形成独立或自主性。沟通需要在成人在适当时间。给他们自己尝试的自由或鼓励,过多的限制和批评,会导致儿童自我怀疑,而过早对儿童进行严苛的要求,会导致儿童感到羞耻,从而阻止他们坚持不懈地掌握新任务。

在学龄前阶段儿童主要任务是培养主动性,而不仅仅是回应他人。形成自主性的儿童会变得更加有目的性,他们想自己选择穿什么吃什么,或者如何如何度过自己的时间。这一阶段的危险之处源于成人的过度控制,他们要求儿童自我控制的程度是儿童不能不可能做到的(例如你为什么不能安静的坐着),这会导致儿童感觉自己被无能和内疚打败了。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主动发起的活动照料者应该予以鼓励,会有利于他们发展下一阶段所需的自由与自信。

到了小学阶段,儿童主要发展勤奋的能力。从6岁到12岁,学校的活动和体育运动,为儿童学习更加复杂的智力和运动技能提供了平台,而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则为儿童发展社会技能提供了机会。在这些追求上所做的努力,会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养与支持性环境有助于儿童思考他们的经历,并从中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他们同样也会意识到有些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或者过度忽视孩子,那么儿童便很难正确的看待自己的失败,并最终发展出自卑感。

到了青春期,个体会出现三个重要方面的改变。也就是说青春期所面临的新的发展挑战来源于生理变化,认知变化和社会情绪压力。

生理上变化表现在性生理的成熟。

认知上的变化表现在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涉及抽象思维与复杂思维的能力,个体开始自我反省,比如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被同伴接纳,同时也能够逐渐处理抽象无形的问题,比如公平、爱以及存在的理由。认知上的另一个变化表现在道德的发展方面,道德思维是认知的一种特殊形式,这里提到了柯尔伯格的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

青春期的社会心理发展表现在探索同一性。埃里克森将独立的自我出现作为青春期个体的社会心理发展重要特征。具体来说,就是个体是否全面的探索了各种关于个人信仰、价值观和兴趣的可能选择。获得同一性的个体表现在基于有效探索之后,对自我同一性作出承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同一性过早自认,就是基于他人(父母、同伴等)价值观的认同,而做出自我统一性的承诺,并没有亲自探索其他的选择。

一般来说,在青春期麻烦最少的个体,往往拥有权威型父母,他们在回应孩子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高标准要求。而在青春期困难最多的个体往往来自于宽容型或专制型父母教养的家庭。

到了成年期的主要发展挑战是什么呢?书上说,个体对是否接受高等教育职业选择以及建立亲密关系的决定,标志着他们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的过渡。对以上选择作出决定并且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可能的结果,是成年期的主要任务。

这让我想起了工作之初,不能接受自己的学历 ,一直想继续去大学深造。但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每次看到同窗小伙伴陆续的奔往大学校园,我的心都隐隐作痛。最终在工作5年后,通过努力获得了一次去洛阳解放军外语学院进修的机会。但是因为校方说只是提供读书环境,最终是不给发文凭的。所以一个月后有机会报名函授本科后,我便离开了洛阳,再次回到单位,从此以后断了再读书的念想,安安心心成家乐业了。2002年生下了女儿,从此以后一心扑在教育孩子的事业上,算是完成了成年早期的任务。

从认知层面来看,许多人成年中期都已形成了整合多种思维方式的重要认知能力,包括反省分析以及辩证推理(这是比较与评价矛盾观点所需要的能力)等。他们同样也是整合自己的知识与情绪的专家,这些能力使得个体在应对应急事件时更加深思熟虑、勤于反省。

这些能力结合起来,有助于成年中期的个体妥善处理各种兴趣活动,通常包括工作、家庭、社区、爱好以及自我保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些扩展的角色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且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除了角色的多样性得到扩展以外,现在的中年人比以往的任何一代人都更加享受他们的人际关系、资源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这种复杂性与个体的幸福感有关,享受复杂多变生活的个体会将生活看作是一系列充满变数的挑战,由此引导自身成长。

此外总体而言,超过50岁的成年人要比年轻个体更加幸福,而且没有那么多压力与烦恼。

我记得大约在33岁之前,自己的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仅仅拼着自己的善良和真诚与人互动。直到08年弟弟妹妹来青岛小住后引发了第一次激烈的家庭风波以后,我才开始走上了反省的道路。慢慢地日子又回到正常轨道。一直以来我以为老公对他母亲的各种怕是因为我们没有男孩,所以在15年二胎政策放开后,我们经常过简单的考虑后便决定想办法生个男孩。令我没想到的是在儿子六个月以后,公公婆婆来青岛以后不到半年,家庭又发生了一次更加剧烈的争吵,老公在情急之下把我推倒在电视柜边缘,导致肋骨骨膜受损。那是我人生最悲催的境地,痛疼加上委屈,我在医生面前嚎啕大哭。因为怕回家孩子会缠着我影响伤势恢复,当晚只好到同事家借住一宿。我一个人无法躺下也难以坐起来,幸亏大姐细心照顾,才渡过了那个难熬的夜晚。第二天本着大事化小的原则,我打算上午就回家修养,没想到路上接到老公的电话,问我有关房子出租的问题。当时我实在感到气愤,在我受伤无法回家的情况下,电话里竟然没有问我的身体状态,实在让人心寒。于是我决定约着老公先到派出所做好头天晚上的报案记录,做好离婚的准备。在派出所面对民警的案情询问,我再次悲从中来,哭到哽咽,无法自已。听着我委屈的心声加上民警的教导,老公有点意识到自己的混蛋。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依着我在附近的宾馆住下慢慢养伤。

这次事件的教训让我意识到遇到这样的奇葩事件,有部分原因是自己的生活圈子过于狭窄,不能再把自己囿于家庭、单位的小圈圈。于是逐渐开始了往外探索的道路。随着心理学学习的深入,视角逐渐打开,思维方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幸福感有了明显的提高。我想这大概是完成了成年中期的挑战了吧!

成年晚期大约始于60岁,是一个自我整合的年龄。在自我整合这一维度的健康一端,包括回顾人生而感到无悔的能力和对圆满的享受。它需要个体反省曾经的美好时光与糟糕日子,对于好的结果加以赞赏,对于失败的经历坦然接受。

埃里克森坚信只有顺利解决了之前阶段的危机,才能迎接新的挑战,由此我们才能产生如下的思考:发展完备的同一性、重要的亲密关系以及对下一代的责任感可能会促进这类反省与接纳的发展。对于那些在之前阶段没有顺利解决问题的个体,其人生抱负可能还是未能实现,他们可能会体验到无价值感、失望和自我贬低。令人痛心的是他们往往在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还是无法顺利解决危机。

在认知方面有一个很准确的信息:就是老年人越活跃,他们的认知能力与身体健康就越好。

在社会与情绪变化方面,研究证明,老年人情绪系统在某些方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愈发敏锐,老年个体也会比年轻的同伴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更少的消极情绪。老年人会通过寻求积极环境和避免消极环境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通过努力,成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的个体,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研究还证明: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在于接受改变、享受生活以及培养幽默感。

这个阶段我目前还没有经验,我将以上面的这些研究结果作为参考,将来力争拥有一个有幸福感满满的老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7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