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中医理论

图片发自App


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没有正负之分。我们要认知情绪,觉察情绪,找出情绪背后的想法和目的,进而同理心地去疏解情绪。

对于孩子,识别、关注、认同其情绪,让情绪流淌化解,则更为重要。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讲一番大道理,自以为是教育,是让他明白道理,但情绪堵住了,他仍然接受不了。

正如中医,先要望闻问切,要倾听,要观察,要了解他的需求,接纳他,与他同理,疏解他堵塞的情绪,然后再讲理引导。

中医如果发现病人湿寒邪毒,不只是开药给你补充气血,补充元气,而是要先让寒湿先排除,再补气血。中医的这个理念,先疏后补,我非常认同。

比如梵高,他有热情,有天赋,但情感的扭曲始终没有得到疏解,他投入基督的救赎,却被教会解约,他那么狂热地期待朋友到来,却和朋友大吵以至冲动割耳,内心的狂热没有得到疏解,最终没有与自己和解。

遇到扭曲的情绪,一味的猛补,只会是让病情加重,堵住了,进不去,出不来。

静下来,慢下来,先认知,先了解,疏解了,病就好了一大半了,人的自我恢复能力往往是很强的。

这算不算是一种教育的中医理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的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