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鼏宅禹迹》第二次笔记

         “茫茫禹迹,划为九州”,夏代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疆域概念,而只有各个聚落的中心居邑和相对明确的势力范围。这个范围,传统上称为“禹迹”,“禹都”,或者“夏墟”。夏代的最主要范围是豫西的汝颍河上游地区和伊洛地区,但一度扩张到豫东,鲁西和豫北地区。如果一并考虑夏时晚期其他同姓和异姓族氏的活动范围,则探索夏代文化的区域至少扩张到豫西西部,晋西南,皖北和鲁西地区,这一区域与《尚书。汤诰》所言的我“万民乃有居”的区域重合。


       王玉哲先生认为,商周时期通常是以一个大邑为都城,并以此为中心,散布着属于王朝诸侯的据点,而据点和据点之间还散布着不属于王朝或者还是敌对的许多方国。在这种情况下,商周时期的人们对于每一个王朝国家所控制的国土,只会有“点”的概念,还没有“面”的概念,也就不可能产生国界或者边境的概念。春秋以后,特别是战国中期以后,中原疆土开发殆尽,诸侯之间相互接壤,这才出现疆域的和边界的概念。由此而言,夏代更不可能出现疆域的概念。

       在考古学层面,目前学术界普遍把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作为探索夏文化作为探索夏文化的主要的对象。在借此众多的文化遗址,我们能够领略更多的夏文明,追踪到我们先人的遗迹,我们的中华文化起源,这些需要大家来见证,因为只有如此,我们的上下五千年的悠长历史,才能放出该有的文化光芒,在研究夏朝文化当中,形成历史担当使命,有利于形成我们的文化自信,继续延续我们的文化香火,继承我国的文化血脉,借此个人发表自己的愚见,大家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鼏宅禹迹》第二次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