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4读韩愈《讳辩》

这篇辩驳性的文章讨论的是关于古人名字避讳的问题。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通过不断设问,虽不点破,却仍能使读者自行得出结论。曾国藩对此文评价不甚高:“此种文为世所好,然太快利,非韩公上乘文字。”不过,我觉得对于写作辩驳性的文章,其行文技巧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讳  辩

韩 愈

愈与李贺(即“诗鬼”)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注,因为与“进士”的进同音)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1):“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此处先下断语,然后停顿,自然引出后文,勾起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妙!)

律曰(2): 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3): 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 不讳嫌名。释之者曰: 谓若禹与雨、丘与(“艹区”上下结构)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连续设问,气势就生发出来了。)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4),孔子不偏讳二名(5),《春秋》不讥不讳嫌名(6)。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7)。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8)。周之时有骐期(9),汉之时有杜度(10),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11)。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12),以为触犯。(大量罗列反正的例子,使正方观点之荒谬显露无疑。)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虽然没点破,设问句式使得作者的论点跃然而出。)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以反问收尾,表达出强烈的讥讽之意。)

(1) 皇甫湜: 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曾从韩愈学古文。

(2) 律: 指《唐律》。

(3) 释之者: 指《疏议》,是对《唐律》条文所作的解释。所说“二名不偏讳”和“不讳嫌名”,都出自《礼记·曲礼》。所说的“谓若”,都是汉郑玄为《檀弓》作注所举例。而在《唐律》则见于《职制律》中。

(4) 周公作诗不讳: 《诗·周颂》中《噫嘻》篇有“克昌厥后”句,《雍》篇有“骏发尔私”句,昌是周文王名,发是周武王名。

(5) 孔子不偏讳二名: 《论语·八佾》篇载孔子说过“宋不足征也”,《卫灵公》篇载孔子说过“某在斯”。孔母名征在,孔子不偏讳二名。

(6) “《春秋》”句: 旧注举《春秋》载卫桓公名完之例。桓公是谥号。

(7) 康王: 西周第三位君主。据《史记·周本纪》,昭王是康王之子。

(8) 曾子不讳昔: 《论语·泰伯》载曾子说:“昔者我友。”又说:“褐裘而吊。”昔、裼,与曾子父名晳同音。

(9) 骐期: 春秋时楚国人。

(10)杜度: 东汉章帝时齐相。

(11)浒、势、秉、饥: 唐太祖(李渊祖父)名李虎,“虎”与“浒”同音;唐太宗李世民,“世”与“势”同音;唐世祖(李渊父)李昞,“昞”与“秉”同音;唐玄宗李隆基,“基”与“饥”同音。

(12)谕及机: 唐代宗李豫,“豫”与“谕”同音。机,同上条“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24读韩愈《讳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