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愿世间再无战争

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很多,古有《荷马史诗》、《三国演义》,今有《战争与和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英国首相丘吉尔更是写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这一长篇巨著。正是有这些作品,才让我们间接了解到战争和它的残酷性。

《西线无战事》 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但是全书并没有大规模描述战斗场面,相反,作者雷马克从不同的细节方面描写,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入手,用沉郁冷静的笔调将整个战争的残酷性毫无遮挡地展现了出来。

图片发自App


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2015年的夏天。其时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看一本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对战争的回顾与反思。我记得很清楚,看完整本书之后我的心情格外压抑。四年过去了,这种状态直到前几天重读的时候依然存在,不为别的,只因那残酷的战争,它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毁掉了。

20世纪以来,人类共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因为希特勒的野心作祟,继而引起全世界各国的反击而引发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的话,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几个列强为了争夺世界霸主地位而互相攻击,最终演变成世界大战。 和二战中自发上前线保卫国家的战士不同,一战中的青年们完全是被连哄带骗弄上战场的。虽然和二战中的青年一样,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斗,然而这种“为国而战”却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受到当时当局者的蛊惑,于是他们被推上战场,为了当局者那可笑的利益而战斗,而他们的一切,也就在这战斗中被摧毁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痕迹。

不是吗? 主人公保罗和他的战友们本来是一群很普通的欧洲青年,只因为战争的爆发,他们都上了战场。文明社会变成了野蛮的杀戮场,整个世界充斥着阴影和绝望。为了活下去,他们不得不端起武器奋力拼杀。小说的开头还是用一种相对轻松的笔调描写保罗和他的战友们在战场上的生活见闻,紧接着笔锋一转,部队遭受重创,保罗眼看着自己的战友倒下去却无能为力,当他亲手解决掉一个敌人之后,这场战争给他带来的巨大冲击力彻底让他崩溃了。战争的可怖之处就在于此处:在不知不觉中从精神上把你击垮。

作为一个刚刚成年的,即将迎来新生活的年轻人,保罗何尝不想过安定的生活?然而战争爆发,使这一切全部被打乱了。随着战斗的白热化,保罗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了下去,这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在保罗回家探望的章节中,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到,这个年轻人已经被战争折磨得性情大变了,他想尝试着适应战争前的正常生活,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融入其中,一个本来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就这样在炮火的轰击中被打垮了,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

“ 战争把我们的一切都毁了。 我们已经不再是青年了。我们不愿再对这个世界发动进攻。我们是逃兵。我们躲开自己,躲开我们的世界。”保罗的这番感慨令人深思。曾经的美好,如今变得如此灰暗无光,世界变得支离破碎,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是战争,是那该死的,可诅咒的战争!

随着时间进入一九一八年,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黑夜慢慢地有了光明的前兆。然而保罗倒下了,他倒在了西线,倒在了战争结束前的西线战场。和他一起在这块土地上征战的人们也已不在,那些青年早已倒下。结束了,一切都完了,他们倾尽全力换来的,仅仅是一句“西线无战事”,他们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没有人关心他们的生死,他们得到的,仅仅是被列强争斗而改变的人生轨迹,仅仅是被拖上战场,成为列强争斗的炮灰。仅此而已。

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它使美好的事物化为乌有,使人性的凶残暴露无遗。重读《西线无战事》,心情依旧是如此惆怅而压抑,但愿从今后,世间再无战争,刀枪入库,铸剑为犁,一切,生生不息。

是为记。

(本文首发于百度译林出版社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感】愿世间再无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