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这一周满脑子都是“学海无涯乐作舟”的事情。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产生学习兴趣?
【传统训练vs刻意练习】
最近这两周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学习”?
出现这个困惑是源于和朋友的一次探讨。
一直以来,他每周都会去一位老师家学习,很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虽然很努力,但是在众人的眼中,他依旧是比较软弱的那一类。一个突发事件致使这位老师不得不暂住在乡下老家,这样以来他每周就没有了可以去学习的地方。
原以为每周教导、好好学习都“扶不起来”的他,再失去了老师的督促教导,他会滑向更软弱的境地;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不仅没有更加软弱,反而生发了极大的坚强和自主性。之前只是每周到老师家学习就好,现在他每天都会主动读书,甚至大声地给家人朗读,跟家人探讨。他的成长出现了“跃迁”。
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
为什么在老师的用心教导之下,他没有很大的成长,却在老师不在的时候出现了跃迁?
难道老师一直以来的教导有什么问题吗?
是不是老师的教导压制了他的自主性?
如果从头到尾就没有老师的教导,他是会更早地经历这样的跃迁,还是从头到尾一直“不上道”?
随着一个个问题地提出,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我不知道这一切问题的正确的答案是什么?也不知道今后面对我的孩子和学生们,我到底是应该更多的“教导”,还是应该让其经历更多的“自由成长”?
就在我想得脑袋快要冒烟的时候,《刻意练习》这本书给了我一个inspiration——在实战中学。
1968年,美国空军和北越飞行员经常交战,损失惨重。平均击落9架战斗机,需损失10架战机。为了改变这一逆局,海军建设了“王牌训练计划”。他们制定了一个训练计划,模拟飞行员在实战中遭遇到的情形,在这些战斗中,飞行员要把他们的战斗机以及自己推到失败的边缘,以便了解飞机能够做些什么,以及需要做些什么来摆脱那种困境。
一旦飞行员降落到地面,马上就会召开“战斗报告会”。教官会毫不留情地考问学生:你在空中的时候注意到了什么?你采取了什么行动?为什么选择采取那些行动?你犯了什么错误?可以怎样改变?
必要的时候,教官会去取出记录影像和数据,准确地指出空战的详细情况。会中和会后,教官会围绕学生能够怎样改变战术,朝哪个方向改变,以及在不同的战局中需考虑什么问题,向他们提出建议。第二天,教官和学生会把前一天总结的经验教训应用到实战中去,重新投入战斗。
经过这样的训练,“王牌飞行员”的训练效果惊人,获得了空战史上最具压倒性的胜利。
当看完这个案例,我一下子清楚了问题的答案:
问题不在于是应该“教导”还是“自由成长”;
并不是那位老师教导得有问题,朋友全然自由生长也未必能取得如此成绩;
问题的答案在于——用教练的方法进行实战演练。
这个理念在这两周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刻意练习训练营期间,我为自己设定的训练目标是——成交。
在看到了朋友圈实践营销的学习班的招募,我第一时间报了名。虽然学习班内会分享很多发朋友圈的模板,但是我从来没有复制粘贴发过圈,都是拆解过文案的背后逻辑,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一个全新的文案。然后把这个文案发给“兴趣变现”的小伙伴,请他们作为旁观者给我真实地用户反馈,我再根据他们的意见再调整。不仅如此,我也将成交量作为考核指标,分析不同的时间发圈、不同的痛点文案发圈、不同的用户群体观看朋友圈之后的成交成果,以此来了解效果比较好的发圈方法。
虽然成交量依旧不怎么样,但是经过这样的刻意练习,觉得自己对朋友圈营销有了更为清晰的全局概念,心里也更有底气了。
上周协助孩子们举办了“英语兴趣小组结业典礼”,异常成功。之所以说“成功”,并不是观众多、反馈好,而是孩子的学习状态出现了跃迁。
在建立英语兴趣小组之前,李可心李天豆的英语学习基本上是靠我督促他们完成学习计划,我稍微一松劲,孩子的学习劲头和效果就止不住地下滑。这样的局面导致我无论多么辛苦,都必须要提起劲来用心引导孩子学习。而且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恶性循环,我越是使劲,孩子越不配合,不催不学,催紧了应付地学。
其实现在想来,这样的学习状态我和孩子都很辛苦。我内心也是渴望孩子们能自主生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能够不用我催促主动学习,能够合理安排时间,主动完成既定学习任务。但是这样的心愿实在是太“浪漫主义”了。
然而,因着孩子们需要自己设计环节,需要发挥天赋才华来展现自己的英语学习成效,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来了”。为了能说准自己节目里的英文单词,李可心边走路边默背;在她的节目开始之前,她问我这几个发音到底怎么发才标准,反复联系;为了帮助自己记忆,还用自己的方法给这些发音做了标注。
结业典礼结束后,我看到孩子们脸上满是自信开心的神采。李可心对我说:你之前说英语学习很简单我还不信,现在我才明白,英语学习的确不难。
我一直在想:这两个星期的成效是如何取得的?我到底做对了什么?
通过《刻意练习》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在实战中学。
在初步了解了实战的正确方法之后,立马投入到训练中;
对训练中出现的成功或者失败的情形进行反馈;
教练和学员提出改进方案,优化方法,并在训练中应用检验;
通过大量地刻意练习,形成自己的检索系统和全局细节的心理表征;
实现从素人到专家的跃迁。
无论是我的朋友圈训练,还是李可心的英语训练,都是如此。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现在我得到的答案是:
教导和自主是不可割裂的;
最好的教导方法是用“教练”的方法;
制定学习计划——训练——反馈——再训练——再反馈——实现提升。
如果只有教导,没有留够训练和反思、实践的时间,教导的内容只是一个个信息而已,没法在实践中用起来;如果没有教导,只是摸着石头过河,试错成本太高,缺乏正确即时反馈,实现提升也很难。所以,教导和自主实践是紧密结合的。
同时,教练要将关注点在“学员”身上,而不是证明“我说的都是对的,你必须听”。
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如此:
我们热衷于教导孩子做“正确的事情”,同时又害怕他们受伤害走错路,一味地抓住孩子的方向盘不放,以爱和保护的名义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性,也剥夺了孩子探索自身精彩的机会。
如果我们可以抓住“教育的契机”,教给孩子可理解的信息,并给孩子创造机会实践,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并在实践中给予正确的反馈,和孩子一同探讨提升方案,再实践再反馈,从而帮助孩子实现跃迁。
这个过程中,教练和孩子都有彼此的职责。
教练的职责是设计合适的训练方案,抓住教育的契机,放手孩子实践,正确的反馈;
孩子的职责是认真践行,反思总结,将提升方案应用在实践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教练是无法代替孩子践行的,控制的人生是因为没有做好“课题分离”。
洋洋洒洒写了近3000字,也没能讲清心中的所有思考。
忘掉所有也无妨,只需记得——用教练的方法刻意练习,在实战中学。
【近视问题谁该担责?】
周二晚上在“结伴学英语”群里进行了长达1个多小时的唠叨;
周三上午和姝涵妈妈微信语音聊如何和孩子学习聊了1个多小时;
周四全天都在想“近视到底是个怎么回事?”
事情是这样的:
自从为可豆续费了“小小优趣”的年卡之后,俩娃开启了全天候英语刷剧模式。因为我对视频没有什么抵抗力,所以孩子大量地看小小优趣我也没有刻意控制。晚上英语学习打卡的时候,我分享了可豆全天候看小小优趣,这个消息有点震惊到了很多人,都问我“不怕毁眼睛吗?”
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
没有哪个妈妈会不在乎孩子的视力,但是我认为孩子视力问题和看荧屏并没有直接关系,而和用眼时长、用眼环境密切相关。
我小时候每天只能看不超过一个小时的电视,但是我也近视了。现在回顾起来,我近视的主要原因是晚上窝在被窝里看书。加上喜欢侧卧看书,所以一个眼睛150度,另外一个眼睛250度。
我现在每天基本上除了睡觉的6-8小时外,十几个小时在电脑前工作,看手机,但是几十年了,我的读书仍然是150度和250度,1度都没有增长。
看书把眼睛搞近视了,天天看荧屏度数还没有增加,这个结果我其实也挺惊讶。
再说到李可心。
李可心上幼儿园、上小学进行入学体检的时候,在测度数那一区排队的时候,我心里特别忐忑。前面排队的小孩子一个个都出现了近视的问题,医生一遍遍苦口婆心地说:“眼睛有点近视了啊,少看点电视手机。”
像我这样管不住自己看手机的妈,加上爱看动画片的娃儿,我略带绝望地排到了医生的面前,等着接受教育。没想到,李可心的视力特别好,医生一句话没说就让我们走了。
我自己的实例和李可心的实例,让我隐约觉得:
近视和荧屏并不是直接划等号,而是不良的用眼环境和长时间用眼导致近视等眼部问题。
以下仅为个人观点,意见不同勿喷:
首先声明:我并不认为长期看荧屏是好事儿,我也并不认为荧屏对眼睛没有影响,我只是认为近视与荧屏不能划“直接等号”。
说得直白一些:
像可豆他俩一天到晚都在看小小优趣,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一直“盯着看”。都是在做手工、玩乐高的时候,让小小优趣一直播放着,过一会儿瞄一眼,到了精彩的部分看一会儿。虽然他俩看似一直在看动画片,实际上主要是在“空气磨耳朵”,并没有真正一直用眼睛盯着荧屏。
然而让我最担心他们俩视力的,是每天晚上看绘本的那一两个小时。可豆他俩喜欢躺在床上看书,床头灯灯光太过昏暗,躺在床上把书举起来看又一定程度上遮挡了光线。加上上了一天的网课,眼睛已经很累了,睡觉前又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一两个小时的书,眼睛太过于疲劳。虽然他们并没有看荧屏,但是用眼环境不好,眼睛过于疲劳,又盯着看书看得时间太长,这样很容易把眼睛搞坏。
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孩子们被电视、动画片的剧情深深吸引着欲罢不能,长时间盯着荧屏极易导致眼睛疲劳;屏幕光线刺眼、色彩过于绚丽、周围用眼环境相对昏暗,这样导致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眼睛近视。
不良地用眼方式导致了近视问题的发生,但是荧屏却为此背了黑锅。
当然,荧屏的外在和内里都过于绚丽,极易对孩子产生诱惑,如何有界限、有智慧地引导孩子使用荧屏和网络,这又是另一个重大的话题。在周总结的另一趴再聊。
【饥饿效应】
饥饿容易产生渴望。
我其实原本不怎么喝碳酸饮料。自从饮料问世之后,我大部分时间喝的都是运动型饮料。But现在但凡要喝饮料,我总是在可乐上没有控制力。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转变,反思起来主要是源自两件事儿:
第一件事儿是刚生完李可心坐月子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吃饭,大李买了瓶冰可乐,我馋得不行想喝一口,大李死活没让我尝。这一下子把我对可乐的渴望给勾起来了。
第二件事儿是第一次麦吉减肥的时候。在经历了两个多月一点甜的东西都没有摄入,我的体重从68公斤减到了55公斤,但是减重进入了平台期,再怎么运动和控制饮食都很难减下去了。这时候查阅资料,我发现可以用高糖日来突破平台期。我就买了一瓶可乐,一口气喝了下去。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一刻的情形:炎热的夏天,两三个月没有吃过甜的东西,冰爽的可乐进入口腔,满满的气泡和甜意在舌尖上跳舞,心里的快乐和满足随着一声响亮的嗝儿达到巅峰。
自从这两件事儿后,可乐在我的心中就成了“快乐水”。但凡有喝饮料机会的时候,我总是会翻可乐的牌子。
这两次饥饿效应让我有深深的反思。
孩子对动画片的渴望不也正是如此吗?
回忆起我的小时候,最快乐的记忆就是每天放学掐着点蹲到电视机前看“大风车”。后来好看的电视越来越多了,我基本上一天到晚都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没有动画片,我就看连续剧,没有连续剧我就看广告。后来爸爸妈妈觉得得控制控制了,拔电源、拔天线,每次关电视都要调到中央一台,回到家第一时间看调台了没。
从此我就开始了和爸妈斗智斗勇的反侦察之旅。天线拔了我也能插回去;每次看完电视都会调回中央一台;爸妈下班前十几分钟掐点关电视,然后用风扇给电视屁股吹风,让电视尽快冷却。
再到后来,我上大学了爸妈管不住了,我也有自己的智能手机了,那敢情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
不过经过大学狂欢式熬夜追剧之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下子对连续剧失去了兴趣,感觉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直到现在,我大部分时间是看电影,很少追剧。现在的新家,在经过和大李无数次干仗之后,我终于胜利地把客厅的电视位打成了一整面收纳柜,自此电视在我们家没有了立足之地。
因为没有电视,孩子想要看动画片,只能跟我借平板,只能看我同意看的视频,基本上杜绝了孩子自己打开电视看没营养片子的机会。
但是孩子告诉我想要看动画片,只要是作业和学习完成了,我很少say no。说实话,心底的深层次原因是我自己对动画片不排斥,我也很喜欢跟孩子一起看。
因着我没有“狠”控制孩子看动画片,孩子反而对动画片的热情不是很高,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做手工、玩乐高的时候空气炸耳朵。
现在想起来有点像吃饺子一样。以前没有肉,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次饺子,每次吃都觉得是人间至味;现在饺子太普遍了,大家反而不怎么吃了,就当做不想做饭的应急食物。
这件事让我有很多思考: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不要沉迷于手机电视,需要做的不是“堵”,而是“疏”。
我们现在对孩子的限制和控制,极易使孩子产生饥饿效应,一旦有机会自己决定,很可能产生报复性反噬。
与其不停地缩减孩子的自由界限区域,不如在一定限度内给孩子自主决定权,于此同时与孩子一起探讨网络和电视的意义,如何可以更好地使用。为孩子选择有营养的材料,让孩子的这片好土地上长满好庄稼,杂草也很难有空间生存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我们极力地想把孩子从电视手机前带走,但是要把孩子带到哪里去呢?如果做父母的我们,能够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相信孩子更喜欢在父母的身边,而不是选择会让人越来越孤寂的网络世界。
【公公驾到】
这是周二写下的反思记录。
周一到周二我给社区打了无数电话,心里经历了万千滋味,五脏六腑都纠结拧巴在一起。
事情是这样的:
上周日我在打水的时候,看到小区门口有很多人拉着行李出去,也有人拉着行李进来。这对已经封控2个多月的小区来说简直是奇闻,那天我把这事儿当做新闻说给了住在单位办公的大李听。大李听了之后说:“那证明小区可以进来人了,可以把咱爹接过来了。”
上个月初昌吉口罩政策经历了些微的放松,我们也得到了上班的通知,但是孩子依旧不能上学。我和大李商量着把公公婆婆接过来帮忙照顾一下孩子,但是最终只有婆婆过来了,公公没来。随后,政策再次收紧,控制人员流动,大李住到单位办公,公公留在了他的房子里,我带着婆婆和孩子据家。
公公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区,我心里一直揪着一根弦。果不其然,中间发生了好多事儿:公公家的电视坏了,找了包楼干部、物业人员、朋友派了几波人过去修都修不好;公公排队做核酸的十人管里出现了羊性,公公要被带走隔离,硬是给社区打申请反复沟通,把公公拦下来了让他可以据家隔离。
现在政策开始放松,公公家的电视坏了,一个人在家里没电视看想必很无聊,担心他一个人在那里吃饭生活都不方便。大李给我说可以想办法把公公接过来,得令之后我就开始着手联系了。
正在给社区联系沟通的时候,婆婆给我说:“你接他过来干嘛,上次要接我们过来的时候是他自己死活不想来的。他过来了除了挑我的刺,什么活儿都不干。”
婆婆的这句话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这边热火朝天地联系人要接公公过来同住,原来公公压根不想跟我们一起生活,现在同意过来很可能只是一个人太无聊了;两边社区沟通不畅,那边社区不愿意放人走,这边社区不愿意接收。我原本想要放弃了,不打算接公公过来了,我和婆婆乐得清静,但是一想到公公那里没电视,一个人做饭不方便,心里又担心纠结起来。
到底要不要再争取一下接公公过来?还是就这样吧,直接给公公说社区不同意不去接他了?
我感觉我的五脏六腑都纠结成疙瘩了,脑子里运转到快要冒烟了,虽然只是坐在那里各种打电话联系,但是觉得像跑了个万米马拉松一样身心俱疲。
经过反复沟通,两边社区终于口风有所松动,同意开证明让公公跨辖区到我们这里来。我心里有喜有悲。
我不得不承认,我很害怕公公过来。
我怕性格都比较坚硬的我们俩闹矛盾,一天24小时据家在一起躲都没地方躲;
我怕公公婆婆再当着孩子面干仗,怕性格柔弱的婆婆被公公挑剔;
我怕婆婆拉着我吐公公各种不好的苦水;
我怕内心再激荡起和公公在一起的不快回忆……
周二晨读读到了“你们要去除一切的苦毒”,这句话敲击着我的心,我不得不承认想尽办法要把公公接过来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对公公的爱和惦记,而是源自沉重的责任。
文行至此,周二八点整。
十点整社区上班,我要再打电话沟通接公公过来住的事宜。
心中的万千滋味只能留自己慢慢品味,只能在文中诉说。
后记:
在经过很艰难地申请之后,社区还是不太愿意接收老人过来,这件事只能作罢。
没想到折腾了好几天未果的事情,过了几天之后口罩政策变松,城区可以流动,我们相见老人也不难了。想想之前的纠结和折腾,心里觉得有点可笑,老爸自有安排,着急什么?
又及:
这周想要写的东西很多,这周想要学得东西也很多,只能简单记录:
· 这周发起了针对小学生的“微信拼音”训练营。让孩子通过用微信聊天的方法掌握拼音,增加识字量,这是很值得做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儿。邀请了之前兴趣小组的4个孩子们作为轮值班主任,为训练营的孩子们线上纠错,检查作业,组织趣味通关活动。虽然作为班主任的他们只有6、7岁,但是他们的能动性、创造力,以及责任心真的不容小觑。
· 最近李天豆迷上了华容道。之前总觉得这个太难,不适合3岁小孩子玩,但是没想到李天豆能一连几个小时不挪窝不停地拼华容道。在陪伴他玩华容道的时候,发现3岁的李天豆竟然可以通过运筹帷幄挪动全局棋盘,在只有2步空间的情况下,将四五排最后的数字挪移到最前面,这样的空间感实在是令人讶异。华容道还让我学到了宝贵的道理:以退为进;想要获得全局胜利,有时候必须要放弃既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