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三重门》只叹偏才的成功无法复制

       韩寒火的那会我应该还在读初中,因为记忆中那时候班上同学张口闭口都是《三重门》里面的一些经典语录。特别是那首《卧春》诗简直风靡整个校园,无人不知。不过当时忙着学习、考试并不敢看被老师和家长称之为闲书的《三重门》。直到大学时才有闲情看电子版的《三重门》,不过只看了一小部分,觉得作为小说,故事平平无奇一点都不吸引人,没什么看头就放弃了。毕业多年后,无意间再次翻看这本书却有不一样的感觉。

  《三重门》并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仔细读来却不乏趣味性。文章旁征博引,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语言诙谐幽默,人物塑造立体形象。作为十七岁的韩寒文笔已经相当老道,而且一看就是读过很多书,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的人。

  小说主人公林雨翔自幼天资聪颖加上父亲的严格管教被誉为神童。可惜神童没有持续成神的觉悟和能力,初中严重偏科,花钱买进市重点高中,却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多门成绩亮红灯,加上失恋逃夜面临被学校处分、退学的境地。神童最后沦落为“伤仲永”也挺让人唏嘘的。

  韩寒认为林雨翔是非常有才华的人,可是最终没能更好的发挥才能取得成功,主要的原因归咎于学校不能因材施教,应试教育是罪魁祸首。我个人觉得这个观点有点偏颇,而且作者只将林雨翔的故事写到了高一,后面大半的人生还没有开始便不能那么早就断定是失败吧。就算他将来的生活浑浑噩噩,那主要原因还在于他自己。他的问题在于根本没有弄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内心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为之奋斗的动力。所以整个生活是一种混沌的状态,没有真才实学却虚荣心极强喜欢卖弄;对待萌生的爱情更是懵懂、无知,心里明明已经跃跃欲试,表面却装得波澜不惊。

  林雨翔最终与女神Susan的错过也是他自己懦弱无能的表现。他总是在等待好的结果主动砸到他头上,而不是自己勇敢踏出一步,为了目标去努力。只是一味地等待,结果不如期待的那样便乖乖认命并自怨自艾,看着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不顺眼,疯狂地吐槽,仿佛举世皆浊他独清。林雨翔只知道抱怨父母不行,学校不行,同学不行,教育制度不行,所有的一切都不行,只有他自己是最行的。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他们无法正视自己,反省自己,想要绕过艰苦的努力过程而轻轻松松地获得令人艳羡的成功。亲戚家有个儿子就是林雨翔这样的人。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在家带着他和姐姐读书。小学时候成绩名列前茅,等到他姐姐考到市重点高中后,他也跟着转学到市区读初中。在新的学校和众多优秀的同学相比,他的成绩也就不那么突出了。在班级里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老师器重、同学追捧,内心有点失衡,学习也不再用心。而且到了市区上学后新鲜的环境让他充满好奇,开始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父母省吃俭用,他却要浑身名牌衣服加持。不然就怪父母无能让他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整日和一帮不学无术的同学厮混,学习成绩自是一落千丈。

  父亲只顾着在外面赚钱,母亲也管不了他,只能随着他这样混到了初三。姐姐考到市区重点高中之后比之前更加拼命学习,最终考上了国内一所知名的重点大学。而他连参加中考都提不起兴趣,最后体育考试直接不参加了,把他父母气得半死。当看到姐姐的名校录取通知书时,很不甘心,觉得自己比姐姐聪明多了,只要稍微下点功夫,肯定将来考得学校比她还好。便吵着要求复读一年,父母看他信誓旦旦的样子以为浪子回头了,于是花钱托关系把他转入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结果不到一个月,他说不喜欢讲课的英语老师,便不再去上课了。妈妈再怎么劝也没用,只好厚着脸皮把学费给要回来。

  没想到他退学在家之后依然不老实整天跟家里人闹,把全家人都骂遍了。对着自己的妈妈破口大骂,对着自己的爸爸挥拳相向。嫌弃自己的父母年纪大、没本事,害得他丢人现眼,不如那些家事好的同学风光。对自己的姐姐更是恨之入骨,骂她、打她甚至叫嚣着要把她弄死。觉得都是因为姐姐考上了大学,才显得他很失败很没面子。爸爸对他这个儿子彻底放弃了,其实是想管也管不了。妈妈每天以泪洗面,一夜愁白了头发,怕孩子受刺激变成神经病,只好哄着他,顺着他却更让他嚣张跋扈。姐姐去外地上学,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回家,更羞于向别人提及自己还有个“神经病”的弟弟。

  原本妈妈想把他哄去看心里医生,但是他死活也不肯去。最后实在是闹得不像话了。他爸爸去找他舅舅帮忙,舅舅带着几个公安过来强行把他扭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看着穿制服的公安,他虽然依旧浑身充满戾气但终究心中有几分畏惧。妈妈在精神病院门口默默流泪,舅舅却狠狠地把她骂了一顿,说孩子之所以一步步变成今天这样都是当妈的惯的。

  他在精神病院没待多长时间就出来了,比之前进去的时候老实多了,也正常多了。其实他压根没有什么精神问题,他自己也清楚的很,无非是仗着自己父母不敢拿他怎么样,便胡作非为。回家之后自我反省了一番,跟舅舅、父母忏悔自己的行为,并表示还想上学,想着将来像姐姐一样考上大学。家人觉得孩子这回应该是真心悔过了,于是又忙着花钱托人帮忙联系了一所中学让他读书。因为耽误了一两年了,年纪偏大,让他直接读高一。结果读了一个星期又不去了,说老师讲得课太深奥了,根本听不懂。家里人又想办法给换了所学校,重读初三。他坚持了几个月跑回家对他妈妈说,他不想读书了,觉得读书既花钱又没用,要出去打工,什么都比不上挣钱来的实在。

  父母也彻底死心了,觉得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于是父亲带着儿子出去打工。干了几个月赚到几千块钱给自己买个新手机和衣服便也所剩无几了。刚开始还嘲笑同车间的工友,学历比他高,拿得工资却和他一样多,觉得人家读书都是喂了狗。但是工友很快调到更轻松的岗位,拿了更高的工资,他心里便很不平衡,觉得流水线上的工作太无聊、太辛苦便辞职跑回家了。几次三番暗示她妈妈,让她去找舅舅帮忙说自己还想继续上学。他妈妈去找他舅舅,他舅舅一口拒绝了,并训斥他妈妈不要任由孩子胡闹。

  他难道是真的想去读书吗?其实他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读书这么辛苦的事情,他才不想要,他想要的只是读书之后考上大学的结果;他希望读书只是一种形式,一种不需要很辛苦就能完成的形式,然后风风光光迈入高等学府,成为人人交口称赞的天之骄子。所以他希望父母有钱或者有权,哪怕有其一也能很轻松帮他达成所愿。可惜生在农村家庭,父母年纪偏大,上面还有个品学兼优的姐姐做参考。所以内心就总是愤懑不平,仿佛全世界都对不起他。

  这就是我身边真实存在的事情。我亲戚家的儿子跟林雨翔本质上是同一类人。总以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对他人对整个社会充满了怨怼,却从来不好好地反省自己的过错。自己不好好努力总是怨天尤人,如果这样还想成功只能睡一觉期待做个好梦。

  年轻气盛的韩寒大批特批中国教育制度,觉得扼杀了很多人才。如果是曾经年少时的我或许会马上附议,但如今进入而立之年再回头看来,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农二代能够最终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靠的就是应试教育。尽管中国的教育制度有一些弊病,但不可否认它也是最公平的人才培养、录用制度了。不靠考试难道靠推荐吗?那世人晋升的通道将被权贵富豪垄断的死死的,哪里还有底层百姓的出头之日?

  其实现在的素质教育改革也是更有利于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寒门再难出贵子。并不是所有人都像韩寒那样在某方面有突出的才能,不需要考上大学也能在其它方面达成斐然的成就。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像韩寒那样家境较好,父母开明,有试错的机会。对于大多数贫苦人家的孩子来说没有那么多的喜好让你选择,唯有把书读好才能改变自己及家人甚至家族的命运。

  韩寒觉得有用的基础知识在初中阶段已经学完了,到了高中那些相对高深的理科知识就没必要再学了,因为学了将来走上社会除了搞相关方面研究工作的也用不到。我个人是学文科的,但是我仍然不赞同韩寒的此种观点。知识有没用你是无法事先做明确的预判的。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或许你现在觉得没有用,但是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恰巧就能碰到。最主要的是知识不是单一而是融会贯通的。你觉得你将来从事的是文职方面的工作绝对不会涉及到理工科知识。其实不然,有了这些理工科知识基础,它可能会更好地帮你理解、处理当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学科知识也是相互渗透的,掌握的知识越多、越透彻越能更好的工作、生活。

  韩寒认为应试教育的目标是朝着“全才”的方向发展,结果全面发展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全面平庸。而聪明的他当机立断逃离应试教育,没有沦为庸才,反而成为独树一帜的“偏才”。只能说这种情况适合他自己却不能大批量复制到别人身上。国家要的是通过应试教育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而不是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为旷世奇才。那是不可能的,全世界最先进的国家、最知名的学校、最博学的老师也办不到。

  韩寒的成名、成功都只代表他个人,只是偶然事件,无法复制给他人。特别是一些叛逆期的少年更不应该去模仿(除非你爸是XXX,即便如此也不会成为第二个韩寒。)我们大多数人就是普通的、平庸的,通过应试教育为自己未来的人生赢得更多的可能。应试教育当然有很多问题所在,社会在进步,教育制度也在逐步改革中。但是如果没有应试教育,大多数社会底层人民别说跨越阶层,获得成功,连成为普通、平庸之辈可能都办不到。权贵当道,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哪里还轮得到你一个平头百姓出人头地?不被奴役、压榨就不错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三重门》只叹偏才的成功无法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