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

宪问第十四㊷-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子击磬于卫讲的是孔夫子在卫国的时候,击磬:磬就是玉和石器排列而放,击打发出来的声音称之为击磬。

 

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蒉:是这个草筐。荷:是指担着或挑着。荷蒉:就是挑着草筐之人。有一个挑着草筐之人,路过孔夫子住的这个地方。路过自然也就听到了孔夫子击磬的声音。


曰:有心哉,击磬乎!说这个磬击的有心了,其中有深意。我们来体会这样一个场景,我们现在不太击磬,但是我们会听别人歌唱。如果他唱的比较好,或者有一些情绪在其中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叹,有心哉,唱得很好,其中有深意,有意境。因为他唱的歌,里面自然包含着他当下的心情。比如说他唱得忧伤;唱得欢快;唱得害羞;唱得愉悦;唱得有一些悲伤,或者有志不能展;我们是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歌声听出来的。但前提是我们自己也是懂唱歌这件事情的,我们可以听到他其中的情绪和感受在其中。那我们讲这里的击磬也是如此,他通过孔夫子击磬,可以听到说,有心哉,击磬乎,这个磬击的其中有深意,有意境。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又听了一会儿,击的不好。为什么又说不好呢?硁硁乎:我们看这个硁,硁是石头碰撞发出来那个声音,它是比较沉闷的,并且比较坚硬。为什么又说不好了呢?因为听到了内容,这个磬击的太过于坚硬。我们可以看到之前所讲的内容,孔夫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这种心情,自然就在这种击磬当中舒展开来,别人是可以听到的。


接下来这位挑着草筐是人讲了。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没有人知道你,那你就修好自己就好了。这就是里面的那个硁硁乎,也是在感叹,为什么一定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为什么要如此的坚韧和坚毅,既然没有人了解你,那你就修好自己,独善其身就好了。

 

深则厉,浅则这两句出自于《诗经》。厉:指的穿着衣服过河。揭:是指的寮起衣服。《诗经》这段话的讲的是一个女子在渡口,在等着心爱的人过来迎娶她,看着水变得越来越深,这个时候就感叹,“深则厉,浅则揭,”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心情,有焦急,有等待,有心疼。因为什么呀?水越来越深了,如果你来的晚,你就得穿着衣服过河。因为水太深,比如说水已经超过腰部,你是没法撩起衣服的,你就索性穿着衣服过河。还不快来呀,趁着现在水浅,你可以撩起自己的衣服,就可以过河了。那这位挑草筐之人在感叹什么呢?当时的社会现状,礼崩乐坏,已经很黑暗了,这个时候干嘛还要去做呢?难道要穿着衣服过河吗?可能自身难保。所以说没有人知道你,那就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像那些贤者一样,该辟世的辟世,该辟地的辟地,为何要如此执拗呢?

 

子曰!末之难矣。这个时候孔夫子说了,如果是这样的,那还有什么难的呢?我们看这句话在说什么,我们先往生活当中延伸,说我们看到一个企业,已经没有办法回转了,那这个时候我们知道不可为了,那放弃何难之有呢?很简单,我不做就好了,那真正难的是什么呢?是明知道已经不可为了,我还要能做点什么呢?我还能改变什么呢?


我们再说一个家庭当中也是一样的,说一个家庭当中的感情,已经失和,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放弃,可是真正难的是我想要去改变他,想要重新让这个家庭变得和睦。


我们再举个例子,说教育孩子,这个孩子实在是无可救药,那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放弃。而更难的是我们想尽办法通过提升自己,通过不停地使用方法,让这个孩子走入正途,这个才是难的。


那我们再来看这句话,“果哉!末之难矣。”如果真的像说的这么简单,那有何难之有呢?言下之意在讲:既然大道推行不下去,既然礼崩乐坏,那我选择辟世,这不是最容易的事情吗?可是如果都选择辟世,那究竟谁要去担当?谁要去做这些事情呢?


我们生活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一样,一定有它不可改变的事情,那是天命,不可抗拒,不可控制,无法主宰。可是即使无法主宰,依然要有人去担当,依然要有人选择那些艰难的事情去做。如果人人遇到事情都去放弃,那还能留下这么多的文化传承吗?还有这么多的性格色彩吗?我们这里讲贤者辟世,和孔夫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取向不同,所接受的文化不同,自然也就选择了不同的路。


所以这段话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在生活当中,有哪一些事情是可以放弃的,而哪些事情是我们用情至深的,是我们不能放弃的,那既然不能放弃,我们就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里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不是执拗,而是深刻地了解自己,深刻地了解当下的时势和现状,我们在思考这里能去做一些什么。


我们去看孔夫子的一生,他通过不同的方法,改变不同的方向,想要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想要去从政,那行不通,我就去教学;教学最后发现,那我依然想要去通过从政,那就去周游列国;周游列国十四年,发现这条路也行不通,那我就重新去编订文化,让古之圣贤的文化,可以流传后世。所以后世的我们受到了影响,后世的我们得以学习了儒家文化,得以学习《四书五经》。那我们在这看生活当中,很多事情也是一样的。有一些事情我们看似是不可为的,但是我们依然担当去做,可能那个结果不是我们理想的,但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收获。


举个例子说,说感情不是我一个人可以掌控的,这就是命,无法主宰。但是不会影响我去努力,我去担当,我去付出,可能这段感情最后依然没有挽回,但是我们可能从这个其中会有其他的收获,会给别人做了一个好的表率。


比如说一个企业也是一样的,虽然我努力过后,依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结果。但不代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无所获,我们一定会有其他的收获。


比如说我们和朋友交往也是这样的。那这个朋友实在是过于执拗,这个朋友实在是过于愚钝,他有很多的痛苦,可是我们依然尽力地去帮助他,尽力地去影响和改变他。最后可能他也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结果那么好。可是不代表他一无所变,这其中一定还有很多的收获,而这个中间我们收获最大的就是这种在困境当中,不屈的精神。所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境,都会遇到一些,我们不如意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不屈的精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会让我们走得更远,会让我们走得更坚定。


我们努力地去做,并不一定为了实现这个结果。可是我们努力做的过程,我们会不留遗憾,让自己的精神变得更有力量,变得更坚定。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这一段来自于孔夫子和子张之间的对话。子张有困惑,《书》云指的是《尚书》,《尚书》里面说到,“高宗谅阴,三年不言”。高宗:是指的殷高宗,商朝中兴的一位贤君,


谅阴:指天子守丧之时,住的草庐,也称之为凶庐。在古代守丧的时候,不能住在自己原来的居所,因为那个过于享受,过于舒适。所以守丧之时要重新建立草庐,三年不言,这里的不言,并不是不说话,而是不谈政事。比如说天子,他是不谈论朝政的事情的,也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


“何谓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孔夫子是如何说的?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何止是高宗,古时候的人都是这样做的,也就是说都要守丧三年的。


“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君薨:指的是君主死亡,称之为薨。总己:是指的各司其职。冢宰:是官名,也叫太宰,是六卿之首。从古时候分为六卿,主管六个部门,也就是我们后人所称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期我们称之为六部尚书,但是在殷商那个时候,吏部是六卿之首。所以就是这里的冢宰,在天子守丧期间,这三年,就由吏部的长官,也就是冢宰主理朝政,其他的百官总己各司其职。所以也就是说,天子三年不言政事,也不影响整个朝堂的运转。


通过这句话我们来思考一个道理,在子张那个时候有此疑问,就说明现在的天子诸侯,已经不再守丧三年了,那我们去看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春秋是一个乱世,如果有诸侯国的国君去世以后,下一任国君如果守丧三年,有可能这个诸侯国,都已经不在了,因为开始战乱,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杀伐,这个时候怎么能守丧三年呢?守不了的。


那我们再延伸到现在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还能做到守丧三年吗?这三年可能我们要工作的,我们要做生意,我们要有人际关系,我们要处理家庭的事务,如果我们再去守丧三年,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所以现在的节假日规定,丧假是一到三天的。也就是家里有亲人去世只有一到三天的假期,随着历史不断地演变,很多事情,很多礼节开始已经发生了变化。不要说我们这个时候,到了春秋那个时候,夏朝、商朝和周朝,都已经开始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那我明白这个道理有什么意义呢?很多事情会不得已而为之。举个例子,春秋这个时候,天子不能守丧三年,这就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你无法再去守丧。如果再去守丧,可能导致你的国家就会出现更多的战乱。整个朝堂是没有准则的,没有人领导,很快就可能被吞并。那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如果再去守丧三年,可能会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规律和秩序。


比如说现在社会发展的节奏比较快,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人,都会被时代推动着向前走。我们有的时候想停一停,你是停不下来的,我不想那么辛苦地去工作,不可以的。我们要养家,我们的孩子需要教育,我们的父母需要赡养,我们的人际关系需要走动,这些都是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如果我们不明白,这是一切事物的变化,时代的发展所带来的,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就会沉迷在其中无法自拔。


比如说子张,他问到这个问题,就说明我不清楚这里面的道理。为什么那个时候是可以做到的,而孔夫子讲,那个时候做到是正常的,因为大家都守三年之礼。即使天子守三年之礼,不谈朝政,但是百官各司其职,听命于冢宰,朝堂自然运转。


那我们再看一切事物都是如此的,我们能看清楚其中发展的规律,就会守得自己的清净,不被迷在其中。举个例子,我们刚才说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去工作,我们要赡养老人,我们要让一个家庭过得更幸福,我们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那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呢?我们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希望这个家庭过得更幸福。我们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明白我们工作的意义了,我们工作是为了让家庭更和谐。


那这个时候我们的主旨是家庭更和谐,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迷在其中。比如说我去参加工作,就会变得不停地去追逐外物,不停地想要的更多。最后导致我工作做的还不错,我也赚了很多钱,可是家庭失和了,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家人。这不是开始本末倒置了吗?我们再去看很多事情,是不是这样的,当我们不得已不去应酬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需要去应酬。可是我虽然去应酬,但是我不沉迷在其中,我知道我应酬只是为了人际关系变得更好。可是如果我们沉迷在其中,我们就忘了本来这件事情的样子。而我们只是享乐在这种应酬之中,最后就会让我们越来越偏离自己原本的想法。


我们再举个例子,我们做生意原本的初衷可能是为了让跟在我身边的员工,过得更幸福;跟在我身边的员工,可以得到更多的成长;跟随我的客户,可以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可是随着我们做生意的过程当中,我们把这个初心忘了。把这个初心忘了,就会导致自己沉迷在其中,越追越远。


再比如说我们学习,为什么要去学习啊?可能我们比较痛苦,我们的烦恼比较多,我不知道怎么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不知道该如何维护好家庭的感情,我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我们生活在这些烦恼和痛苦当中,所以我们不得已而选择了学习圣贤文化。那我们学习的初衷不是让这些关系变得更和谐吗?可是我们学着学着,可能忘记了我们本来想要的东西,忘记了那个初衷,就会越追越远。比如说学习了几天,我觉得我是不是也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我是不是也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去帮助更多人。可是我们忘记了,我们如果连自己最初想要解决的这些关系都没有解决好,我们又如何能去做更多的事情呢?


所以我们要去看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看清楚变化内在的核心是什么。举个例子,在殷商那个时候,守丧三年称之为孝。那到我们现在,孝心没有变,但是孝的形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守丧三年这件事情去执行孝,这个就叫愚孝。


生活之中有太多不得已的事情,我们要明白自己的那颗心。我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时刻保持清醒,不沉迷在其中,才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