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N师学院第6期课程的第五课了。课程已过半,我们的对话也逐渐深入,今晚的主题是《发问创造改变》
在教练式对话中发问是一门基本的学问,也是非常重要的。
今晚教练分享了三种发问的类型:
1.开放式问题,没有假设和答案,答案完全由对方长出来,比如:除了这样还能怎样?
2.封闭式问题,对方只能回答YES OR NO,这个还是那个,比如:这是你想要的吗?
3.假设性问题,支持他人从卡住的现状中拎出来,比如:如果年龄不是问题,你会怎么看?/如果性别没关系,你会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对第一种类型,教练举的例子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在师父的书里有看到这个杂草的例子。文中说的是用庄稼代替杂草。所以听到问题时我马上想回应“种庄稼”。但字一直打不出来。就在这过程中,我忽然又想到,种花也可以吧?
看对话框,伙伴们的答案非常多。
最后教练分享的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转念一想,这样的问题是更具有启发性的。
教练还分享了30个强有力的问题模板,方便大家更好地练习。
莉莉非常棒,即时做的视角笔记很传神。把教练分享的课程要点都呈现了出来。
分组练习时,我先作为分享者进行体验。我仍然分享那个特殊孩子的故事。那个特殊的孩子,在他父亲的武力高压中,已经有好几节课,不会干扰其他同学。我不知道那种竹条在他心里留下多大的阴影。当我拿起他父亲送过来的竹条时,那孩子马上坐好,乖乖地做事。
我原来的问题看似已经解决,但我现在仍很纠结。因为这种武力高压不是我喜欢的,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像小艺那种生命的自然涌动,生命的真正成长。
我分享了我的故事及挑战后,伙伴们就进行发问了。有模板里的问题,更多的是临时创造。段艳霞老师、樊荣教练和恩花提的问题都不错。 有的问题很不错,但经由内心流动,我的触动没那么大。分数就没给那么高。有的问题让我感觉一下子打开了另一个视角,那种触动特别大,所以分数就给得高。
当段老师问到:“20年后,你希望孩子见到你会有什么样的反映?”我的思维感觉一下子被拉到另一个高度,跳出了现有问题的局限,感觉自己在纠结的眼前问题,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给了满分。
樊荣教练提的一个问题,我也非常喜欢:“成为那个你期待的自己,你认为是因为今天你做了什么呢?”
有些问题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思考才能发现它更高的价值。
我很喜欢这种教练式提问的对话方式。感觉有人帮你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你的周围变得越来越光明。
第二轮是段艳霞老师做分享者,我和其他小伙伴做教练者。
为了更好地提问,段老师在分享的时候我很用心地听,并记下一些关键词。用心听才能听出背后的故事,才能发现藏在冰山下面的东西。
当然提问的过程,我也会根据她给出的分数来判断出她内心深处更关注哪一方面的东西。发问时会重点以引向那个方向的思考为主。这样的问题都能得比较高的分数。
教练在总群分享齐哈里之窗。提到强而有力的发问在对方的未知区、盲区、潜能区产生力量;好的问题来自于我真正听到他的未知区和盲区,来自深深的积极聆听。
两轮体验下来,我觉得教练说得非常有道理,但似乎还可以再延伸。因为我发现得分比较高的,有时还真不是在盲区,而是在已知区,只是没那么清晰,忽然被提问者明确地提出来,就有了共鸣,这种触动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它能给分享者一种懂我的感觉。不知其他小伙伴怎么看?
小组练习结束时,我征询段老师他们是否愿意到大组反馈?段老师让我去分享。看其他小伙伴没有特别想分享的,我也就当仁不让了。
这种心态在这次学习中,是我始终保持的。有人分享,我就当教练者。没人分享我就要顶上。这也是一种突破吧。有所担当,机会更多,成长更快。
这几周的时间,因为跟小伙伴们和教练深入对话,虽然他们没有给出具体的建议,但有了更多的支持,我感觉自己内心的力量增强了不少。特别是那个特殊孩子干扰课堂问题的解决,感觉少了一大问题。
在主动承担中,我也获得了更多的收获。继续保持这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