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自我防御模式与创伤的关系及自我解析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身心灵方面的书籍,其中一本《还我本来面目》里面提到防御模式,感觉一下子就能有所对应。

首先问自己:我现在有什么痛苦、疾病或困境?它代表什么意义?是否有个主题?如果你有了答案,就有了线索,从这线头开始回头拉,回溯你的人生,你是否可找到至少五个同样主题的创伤事件?你是否能找到创伤的源头,也就是那最原始的痛?你若找到创伤的源头,恭喜你,你快找到高层自我了。

其中“冻结”的防御模式,在伤害事件发生的时候把自己从事件中抽离,以减小这种伤害。回想一下,似乎自己特别常用这种模式,但是这种防御模式是不是也会吸引来一些不那么愉快的事情呢,对于这个,还不是那么清晰。后面应该会慢慢的有更深一点的感触。

基础创伤

上小学的时候希望妈妈回家带自己读书,当时应该是酝酿了好久说出这个计划,但是后来被拒绝了。具体用什么样的话拒绝的已经记不得了,但是记得自己当时应该是哭了好大一晚上,后来貌似就很少提出这样的需求了,或者是主动提出自己的需求,甚至会有意识的隔绝这样的亲密。

大概是5年纪吧,在班级里面担任小组长,有一次轮到我们组扫地但是组员那天都跑了,于是我一个人搞完了所有的卫生并且把这件事报告了老师,最后老师应该是批评了大家,但是自己也有挫败感,为什么没能带着大家一起把卫生给搞了呢?后来有一次又是和小组一起做手抄报,结果其他组都做出了很漂亮的手抄报还在台上展示了。但是轮到我们组的时候,还是个草稿,当时小组里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台去展示和介绍这个半成品,而我拿着张还是草稿的报纸就上去了,给全班人介绍,这个地方是打算做啥的,那个地方是打算写什么的,还记得当时得同桌小声嘀咕了一句“上去丢人现眼”。这件事在当时对自己的冲击好像还蛮大的,还把它写进了日记里然后又烧掉了,触动的点在于自己明明是做了一件完成的事,但是为啥过程中总是无法做一个好的结果再展示呢。

形象固化

才毕业的时候,男票也正好是暑假说想一起住,当时第一个反应是那他要是后面去上学了,我一个人住肯定很不习惯,所以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如果注定要分离,那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要靠近。

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貌似就大学会有比较多的分组练习的机会了,但是每次都还算完成得比较顺利,也会被推荐为团队leader之类的,遇到的组员也是非常给力的。但是工作中对于如果需要独当一面的时候还是会有所畏惧。但是总的来说这一部分的恐惧应该是在被弱化的,因为学会了信任队友、放权、适当的时候借助外界的力量,主动说出自己的薄弱的地方,因为最终focus的焦点还是在事情的完成上。

自我形象

很少会主动邀约人一起玩儿或者聚会什么的,但是对于别人的邀约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轻易的拒绝,这个是不是也代表在自己的内心也是希望被靠近或者希望去靠近别人的呢,可是表现出来的却又是高冷的一面。

伤害发生在入世以前至出生之时


伤害发生在七八个月到一岁多,父母权力的过度入侵


伤害发生在2到3岁乃至更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自我防御模式与创伤的关系及自我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