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城宿将 文聘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南下,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一举获得荆州全境。其中原因,除了荆州军与曹军的战力差距外,蒯氏、蔡氏等本地的实权大族对代表中央政权的曹操的全心认同起了最关键的作用。
那么,在荆州军中,究竟有没有能与曹军一战,又并不打算迎接曹氏入荆的人物呢?
答案是肯定的。
曹操向来爱才如命,在获取荆州后,也不忘搜罗本地人才。当蒯越随荆州一起归降时,他在给荀彧的信中提及,得到荆州人杰蒯越,比得到荆州本身还要让自己高兴。
那么,除了蒯越之外,曹操还有没有于荆州降臣中获得同等级别,甚至更重要的人才呢?
答案也是肯定的。
以上两个答案,指向的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武庙配享二十六人中唯一来自荆州的降臣,亦即本篇的主人公——文聘。
与大多数刘表重臣一样,文聘也是荆州本地人,籍贯是荆州最北端的南阳郡宛城,一直以来肩负着刘表军最关键的岗位——北方防务。由于公元201年刘备从战败的袁绍处逃难至荆州后,屯兵新野,也是作为刘表的北方屏障,因此《三国演义》里将刘备和文聘的关系描述成熟识,或许是考据出了他们两人确实曾有一段交集。
由于刘表奉行的不出击政策,文聘始终未能与曹军有过正面战场的交手,而刘琮的投降决策也不是作为一名边将的他所能影响的,但在举州奉迎的时刻,他却表示自己未能尽守土之职,已是戴罪之身,从而拒绝了出席投诚仪式。
曹操入驻后,召集荆州文武议事,文聘才第一次拜见曹操,曹操问他迟到的原因,他说到:
“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荆州虽没,常原据守汉川,保全土境,生不负於孤弱,死无愧於地下,而计不得已,以至於此。实怀悲惭,无颜早见耳。”遂欷歔流涕。
刘荆州、汉川、保全、不负于孤弱、无愧于地下、计不得已、悲惭、无颜。文聘据实而禀,言辞恳切,而曹操则一向很喜欢这种眷恋故主的有才之人:
太祖为之怆然曰:“仲业,卿真忠臣也。”厚礼待之。
自此,文聘正式加入曹营,而归曹后的第一场战役,文聘便不得不向自己的老同事下手。在曹操的命令下,他与虎豹骑都统曹纯一起,昼夜行军,日行三百里,在长坂坡大破刘备,获其二女与败兵,以及辎重无数。
这一场急行军,令已多年无仗可打的文聘精神焕发,那时的他不会知道,他的余生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快意的奔袭战了。
第二年,曹操在赤壁战败。
曹军遭受重创,面对吴军的步步紧逼,荆州的失守已成定局,当前的首要任务,一是要保障有生力量的回撤,二是要争取守住荆州北部,不至于令国家中部核心地区直接暴露在外。
因此,首先需要两个人,扼守住赤壁以北两郡——南郡和江夏郡。
南郡孤悬洞庭湖畔,形势最为凶险,于是由曹魏第一将——曹仁镇守。
江夏跨有两岸,吴舰列阵,民心纷扰,南岸已然不保,北岸岌岌可危,亦非名将所不能守。曹操给出的选择是——文聘。
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
曹操慧眼独具,用人不疑,于是,临危受命的文聘,属于他的二十年历史正剧,自此终于开幕了。
江夏二十年 第一集 荆北保卫战
荆北之战开始后,两军的主力——曹仁和周瑜在南郡反复拉锯,历时长达一年。同时,刘备军的关羽领兵绕后,试图切断南郡江陵县与其他郡县的联系,阻止曹仁得到支援。
由此,关羽也就必然地受到来自其他郡县的曹军的截击。
(文聘)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
联合乐进夹击关羽,又烧毁关羽辎重。在与关羽交战的曹军将领中,文聘战绩不俗,成功延阻了孙刘联军的北进,曹仁军最终也顺利撤回。
此一番江夏初阵,算是文聘的小试牛刀。
江夏二十年 第二集 三路伐吴战
公元222年9月,曹丕南征,遣军三路伐吴,三路统帅分别为曹休、曹仁、夏侯尚,文聘也从江夏出兵,属于夏侯尚西路军的一支偏师。
与夏侯尚围江陵,使聘别屯沔口,止石梵,自当一队,御贼有功,迁后将军,封新野侯。
夏侯尚攻击江陵,将朱然围困在江陵城中,文聘则催动水军,在夏口阻隔东吴援军,令吴军无法及时增援朱然。此战中文聘的直接交战对手在本传没有提及,但参考《韩当传》及当时的接战之地,吴老将韩当与吴江夏太守孙奂此役中很可能都为文聘所击退。
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如前所述,江夏在文聘任太守时已经一分为二,魏、吴各占一部,因此也就分别设置了江夏太守。
文聘同期,孙吴的江夏太守是孙权的堂弟孙奂,一方面,以亲任职,实因此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另一方面,孙奂治军严整,也并非等闲之辈。
由此,可见文聘此次阻击战的成色十足。
江夏二十年 第三集 空城计之谜
公元226年8月,趁着曹丕驾崩的时刻,孙权分兵两路北伐。一路由孙权亲自领兵进攻江夏,另一路则由诸葛瑾领兵进攻襄阳。
按照文聘本传的记载,此战的过程非常简单:孙权以五万人围攻文聘所在的江夏郡石阳县,文聘坚守二十余日后,孙权退兵,文聘追击,击破孙权军。
但如果按照《魏略》的记载,这一仗的传奇色彩就很强了。
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孙权领军即将到达,此时由于连日大雨,城墙多处崩塌,人民外散在田野之中,一时来不及收回。文聘急中生智,认为只有令孙权猜测城中有埋伏才能阻止其进攻,于是让城中之人都躲藏起来,自己则高卧府中,营造出一种空城的意象。
孙权果然怀疑,对其部下说,此人是曹魏忠臣,受重托而镇守此地,如今我军到了他却纹丝不动,要么就是设有埋伏,要么就是要夹击我,必须立即退走。
于是,文聘不战而克敌,从此,刷孙权副本的榜单中又多了“文睡觉”之名。
那么,以上这段记载,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没错,剧情与诸葛亮的“空城计”几乎如出一辙,但这并不是巧合。
因为“空城计”本就是《三国演义》的虚构情节,而情节之来源,正是此处。
至于《三国志》和《魏略》的不同记载,其实也并非无法解释:
《三国志 明帝记》中,载此战发生在八月,且最终孙权退走的原因是曹叡派遣的使臣荀禹举火以为疑兵,将其吓退。
《三国志 吴主传》中,载此战发生在七月,且最终孙权退走的原因是围城之后无法攻克。
《魏略》中,则记载了前面所述的“空城计”。
其实,石阳之战历经近一月时间,期间孙权的进攻未必连绵不断。孙权对江夏觊觎已久,却也知道并非一夕可取。因此,若孙权于江夏附近兜兜转转,则上述记载之中的三次退走,次第发生在这一个月内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最后战略意义上的真正撤军,则应该还是由于围城不克。
江夏二十年 第四集 治民开市
文聘的战事,在前面三集连播后,就此画上句点,但是,文聘在江夏的故事,其实并没有讲完。
掌管江夏的这些年,文聘除了作为曹魏南大门前最强硬的盾牌外,从来也没有忘记自己江夏太守的职责。
太守,乃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从秦朝开始,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因此,除了不断攀升的将军位所象征着的军功外,发展当地的政治、经济、法制,乃是文聘的本职工作。
事实上,即便是身处这座前敌指挥所般的战事频仍之郡,文聘在这方面也干得相当不赖。
本传“有威恩”史料对此都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其他地方找到蛛丝马迹。
(陆逊)军到白围,讬言住猎,潜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石阳市盛,峻等奄至,人皆捐物入城。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孙吴响应,分兵三路北进以响应。但曹叡亲征,孙吴诸军战事不利,只能回撤。在撤退途中,陆逊与诸葛瑾顺便抄略了江夏。当时,文聘已经身故,江夏无名将镇守,于是三县被掠。
文聘的去世时间现在已经不可考,但一定在公元226年到234年之间。上述三县均属江夏,石阳更是文聘亲驻之地,当地集市繁盛,需要长时间的经营与发展,由此可见,文聘曾致力于治民开市且效果不俗,不负其郡守之职。
江夏二十年 第五集 尾声
文聘以后将军之位病逝于任上,官职上则做了一辈子的江夏太守,以《三国志集解》所称,则至少历时二十年。期间无论文职武位,都不负当初曹公所托。
文聘去世后,一度无人可以接续,勉强接任江夏太守的逯式,很快便中了陆逊的离间计而被罢免,而江夏民众又被吴军掠夺,可以想见,当地军民对于文聘是如何的感怀思念。
当然,曹魏人才广博,即便是在此一郡之地,这样的人才断档,也不会持续太久。
毕竟,文聘之灵,应该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江夏吧。
“是说,有时候也会怀念跟着曹都统奔袭千里的日子?”
“曾那么想起过,但也就是一下子。”
“毕竟只有半个郡的大小,来来回回的也就是那些人,会觉得寂寞吧。”
“寂寞是有的,特别是几年前曹公去世的时候,在深夜听着长江之水的拍击声,立于这座坚城之上,我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死去,战死在这里,或者老死在这里,而这江涛声,却似乎永不停歇。”
“现在倒不那么想了?”
“对,因为后来我想明白了。吾力虽小,但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如果十州百郡都一直有我这样的人持续点亮……”
“那就像在一幅星光密布的夜空下……”
“那么我就战胜了,寂寞的命运。”
嘉平中,谯郡桓禺为江夏太守,清俭有威惠,名亚于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