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杂谈

我们不愿老生常谈,却又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开辟了太多的岔路口′有些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宄山密麻麻的线路是否告诉我们已背离了初衷渐行渐远。语文究其要义不过说与写,一个是阅读,一个是表达。犹如天平的两端,分别放着阅读与表达,缺一不可,读的多了自然希望扩充表达的容量;为了表达的更为清晰,非得往阅读里加重砝码不可,守恒。六年前,一位家长遇到我问:我孩子不会写作文怎么办?一写作文就像是在凑字数,我看到她挤牙膏一般,巴掌顺势就扇了过去。她痛苦,我也痛苦,苦不堪言。那样的场景可以想象。我想说的是,如果孩子的脑子里没有储存什么知识,读的书少了,你指望他从笔端能生出什么花来?网上一个段子写得形象“我读那么多书,只为了某天看见快落山的太阳和天边飞过的一群大雁,我不会说:“哎哟,我去!天快黑了,这么多鸟!”而是张口即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你心情大好时不是用哈哈哈哈哈来表达心意,而是信手拈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果当时你在旁边,哪一句更悦耳?不言自喻了吧?谈到背唐诗,只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绉。”语文界的顶级人物于永正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如何学习小古文“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小古文是故纸堆里新掘的故事片段,它的文学价值和影响远远不及唐诗宋词。李白的豪放无人能及,杜甫的幽怨不绝于耳,朗朗上口的唐诗我们必须得接触。新教材改版加入了经典诗词一百多首,就当做是我们应时而为,跟了一把潮流,但这潮流不过时,毕竟我们背诵的是经过数千年淘洗锤炼流传下来的经典。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于我们的孩子而言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经典的东西还包括国学《千字文》。我们古代的孩子识字是没有拼音辅助的,拼音是清末受西方文化影响才产生的,它不算是根正苗红的东西。我们常听“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思考过什么意思吗?为何是斗大的字?追根溯源就是那时的孩子入私塾学知识,学写字就把字写得很大,所以他们极少写错字,横撇竖捺看得十分清楚。学写字的范本是什么呢?启蒙课本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我们一年级下学期就背了,《百家姓》我们唱了,《千字文》是我们这学期开始攻的,我们争取用一个学期背完《千字文》。或许有人会纳闷:这也背那也背,孩子岂不成了机器?这是你以为。心理学在社会发展学中就有阐述:6-12岁是记忆黄金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记得快记忆容量大。12岁以后记忆的发展速度减缓,到25岁达到顶峰,之后就成下滑趋势。何不趁热打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呢?不要疑惑,背下来再说。三毛也曾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我们背了那么多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食粮,难道还养不富我们的灵魂?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