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文章大家,几乎没有书法不好的。
书法好的,几乎没有文章写不好的。
举几例说说:
李白因为诗名太大,鲜有人知他也是一位书法家。下面就是被历代书家盛赞的书作: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
书圣王羲之,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大家,大家熟知的《兰亭序》既是天下第一行书,又是一篇文学经典,至今还被选录在高中教材里。
现当代文豪鲁迅、郭沫若等书法功夫也十分了得!
只是到了近几十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书法和写文章好似日益硬生生地割裂开来。
研习书法的大多只是整日沉醉于历代书法大家的经典作品中,埋头苦习,顶多看些专业书籍、写点学书心得,之外就是专心一意地去做他的"书法家"。
写文章的绝少涉及书法研习,成天痴迷于敲击键盘进行写作中,腾出空来也仅仅是读点书汲取些营养,然后心心念念地去当他的''作家"。
这或许是符合时代节拍的做法,便于集中发力,早出成绩,斩获"稻粮"。
毕竟,在这个物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逐渐向好的生存才能支撑遥遥无期的梦想。
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写文章和习书法应该是交融在一起的。
不如此,怎配得上文人之称号呢?
古时,文人墨客是连在一起的一个名词,舞文弄墨是文人之看家本领,上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下可为民请命、效力百姓。
现时,文人、墨客往往截然分明,舞得了文的弄不了墨;弄得了墨的,文上的功夫却差得很远。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弥补起这种遗憾,但想到孔夫子说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就觉得一下子有勇气了。
对于书法,我曾经下了很大的功夫,十年的硬笔,十年的毛笔,二十年的岁月,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消磨于此。
虽还拘泥于名家风格,未能开出新路,但沽名钓誉的几个证(国家硬笔书协会员、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规范字书写注册高级教师)、书法班的开办、以书法技艺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报酬还能使我稍微有点成就感。
说到写文章,恐怕是从去年六月一日起在新建的初中同学群发表说说开始。
当时并没有写文章的意识,只是想着很多同学几十年都没有见过面、彼此已经很生疏甚至已经遗忘了,应该写点东西,把大家的心先聚拢到一起,能彼此在群里积极主动地交流。
这样坚持了十多天,不仅达到了预期效果,还获得了许多同学的各种赞''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句句到位、字字贴心"文采飞扬、至情至真""希望每天早晨都能喝到你的心灵鸡汤"……
受到同学们如此热情的鼓励,我又怎能停止发"说说"呢?
虽然做不到一日一说,但就此养成了动笔行文的习惯,发掘了一直沉睡的写作潜能。
真正决定要在写作上出点成绩,当是今年3月7日在《散文随笔》专题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永远的61------聚会过后话聚会》后。
可以说是牛刀初试,即被录用,并且很快点击量攀升至五百多,这极大地提振了我在写作上的信心和劲头。
至此,隔三岔五便苦苦酝酝酿一篇,几乎花尽所有业余时间,以致无瑕习练书法。
这的确是一种难以解决的矛盾!
毕竟上的手写和实在的挥毫泼墨相距甚远。
怎么办?
索性先放下手机上的写作,走到书案,开笔铺纸,写下本文的标题吧!
于是,稍作准备后,一幅标题书作就在手臂的挥运中轻松完成了。
全然没有命题书作的查究字法、匠心布置、谨慎下笔、修修改改,只是凭借胸中的一腔文气,一任笔墨自然流淌,呈现此刻最真实的性情和心境!
我想,这种状态应该是克服了时下书作唯古是遵、匠气十足、缺乏性灵等弊病!
至于它在别人眼中的美丑,于我倒是关系不大啦。
宋代大文豪、大书法家苏轼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地去模古。
如此看来,自己现在的写作倒是有益于书法研习了。
忽然想到:
书虽小道,只是附着于文的衍生品,然而其中蕴含的起承转合、疏密收放、气韵贯通、浑然天成等道理,也能促进写作的精进。
而写文章滋养出来的文气灵性、丰沛情感等对于研习书法无疑也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突破作用,使得书写更为心手双畅、意蕴无穷。
如此说来,习书法和写文章不仅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那么,就走一条"习书法和写文章相融合"的发展之路吧!
又想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话,就写下来以自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