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就读于北京某著名985,已经毕业多年,至今想起大四刚开学那个九月的某个夜晚还是不寒而栗。
大学前三年基本都是玩过去的我直到那一天才知道,身边不知不觉发生和进行的残酷、惨烈的斗争(暂且说是斗争)真是完全不可想象。明媚的阳光下是暗流涌动。
那一天,学院的导员通知各个班长,七个小班每班出两个班干部,晚上六点去导员办公室,审核并计算学院170多人每人前三年的综合测评分数,这个分数再结合每个人的各科成绩的加权平均分,将决定保研名额的归属。吃过了饭,作为小班副班长兼团支书的我和班长一起去办公楼。我们不会想到,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个无比漫长的夜晚。
170人,每个人填好的综合测评单就摆在导员的办公桌上,到场的班干部们每个人分了十几份,导员又发给我们一份评分条例,大家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没过多久,第一个插曲来到了。
※没有人敢决定的5分
我们学院细分了四个专业。二专业一位有点神道的A同学暑假参与了学校之外的IT项目,他好像很看重这个,据说和学院里提了很多次,这次申请这个项目加20分。评分条例里对这种情况说的很模糊,如果按优秀社会实践算的话应该10分,但是他这个项目含金量明显高于社会实践,20分似乎又有点高了。导员说要不给15,在场的人似乎异议不大。
此时,这位A同学所在班的班长突然表示反对。原来A同学一直在微信上联系在场的班长,实时关注着评分结果。知道要给15分立刻就炸毛了,跟班长说别让导员审核了,请让院长决定吧,如果不行,他就要直接来办公室“会会导员”。
15和20,差了5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在最后百分制加权里也就0.16分的样子。然而,导员一查,坏了,A同学是专业加权平均分第9名。
二专业55人,保研名额今年低到了丧心病狂的7个,多了0.16分,很可能从第9升到第7(结合了综合测评的排名虽说不是板上钉钉但也八九不离十)。一听这个信息,专业第七的同学所在班的班长也说话了,他认为这项目当做优秀社会实践就不错了,给10分才合理,要20分纯属做梦!而且说了一句极其诛心的话:这个项目他做了多少贡献还不是他自己怎么说都行,谁证明他做了值20分的贡献?也要求报到院长那里。
每年水水的,例行公事般的综合测评,现在几乎成了决定命运的东西,气氛变得有点诡异了。这0.16分现在谁都不敢做主,于是导员决定,A同学的综合评测往上报,让领导决定。
抬起头,窗外的夜幕有点瘆人,这个漫长的晚上才刚刚开始啊,我看了看身边的班长,他的表情也有点凝重了。
※投机取巧的学生与自相矛盾的条例
没过多久,这个夜晚第二次小小的高潮来到了。这件事与其说是学生故意打擦边球投机,不如说学校制订的条例本身就漏洞百出,而且戏剧性的是想打擦边球的人撞在了懂行人的手里。
这次撕逼的点是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工科同学都知道。
学校厚厚的评分条例有一条很不起眼,写着: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奖项加分细则参考学校“XX杯”科技竞赛。XX杯在学校技术含量和含金量极高,加分也相当可观,这样类比不亏。然而,然而,学校条例又在另外一个地方给了一个笼统的“国家级科技竞赛”的加分对照表,最魔幻的是,这个对照表里竟然包含了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这个严重的失误造成评分产生了两套标准,这就是一个不安定因素。
审核的时候,有人感慨,某某某真牛逼啊,一个飞思卡尔一等奖加60分(XX杯一等奖就是加60分)。就这一句感慨,引出一场好戏。
在场审核的一个学委,恰好也参加了当年的飞思卡尔,听完就皱起了眉头,说:“把评分表给我看看。”盯着那份评分表看了一会儿,这位学委又抬起头思考了一会儿,发出了一声冷笑:“他那个只是预赛一等奖,华北赛区他们组都没得奖。”
有意思,大家开始听故事了,原来这位学委华北区预赛是二等奖,华北赛区决赛也是二等奖,于是按XX杯规则老老实实给自己加了40分,那个同学是预赛一等奖,决赛没拿名次,就想给自己60分!
但是问题来了,华北区预赛是不是正式比赛?是。是不是飞思卡尔的一部分?是,大赛官网都写着呢。要不是在场有个知根知底的人,这60分稀里糊涂就给他加了,科技竞赛本身权重就很可观,这60分加上要踩下去多少人。
于是这怎么加,最黑的一条建议第一个提出来:按“国家竞赛”条例里“参加未获奖”,加5分,毕竟预赛含金量相比决赛有些呵呵(两套标准的后果)。60分到5分,狠,太狠了。
导员赶紧否决了,毕竟飞思卡尔预赛含金量也不低,而且上面说了,预赛也是飞思卡尔大赛流程的一部分。反正二等奖40分那位学委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一切制高点,而且是揭发盘外招的大英雄,此刻正气势汹汹的等结果。
最终,经过大概10分钟讨论,大家商量了一个结果,5分是万万不行的,这是赶尽杀绝,60分更是做梦。于是按水一点的XX杯创意论文大赛一等奖算20分。60到20,这个落差估计是当事人完全不能接受的,不过在场的没人会闲着没事到处说。导员也交代我们,今天遇到的有争议的事,大家走出办公室就不要说了。飞思卡尔是按小组来,这样,至少三四个人的科技竞赛分发生了几十分的剧变。
可怕的是,条例有漏洞时,最终的审判权在导员手里,而我们十几个人的意见可能会裹挟导员的意见。而学院的多数人,根本不会知道这个办公室里发生了什么,自己最终的综合测评得分到底是不是一开始自己期待的。
当然,这个打擦边球的同学也没什么好可惜的,谁让你撞上了知道内情的人呢。
※被疯狂针对的文体、德育及学生工作加分
科研、科技竞赛至高无上的学校,你永远没机会靠文体、德育及学生工作反客为主。
——某室友
巨大的办公楼灯火通明,8层角落里的这间办公室被灯照得异常惨白。已经快4个小时了,审核的复杂程度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漫长的进度渐渐磨去了每个人的耐性。这个研究生导员毕竟只也只是个学生,感觉他也有些躁动。忘了说了,此刻真正该管事的专职导员竟然在这种室息的时刻跑路,天天去另一个校区开会,甩锅能力简直一流。
阴郁的气氛需要一个爆点,不久,一声国骂就从某位班长口中传出,大家凑过去一看,一份闪闪发光的表格被揪出来了,女生,德育、社会活动、文体加分共190分。
这不算完,另一份典型也立刻被抓了出来,男生,学生工作为主,各种职位、学生工作加分是170分。-
所有人都疯了,这是什么概念?这些加分权重虽然不及科技竞赛,但粗略一算,加权之后也相当于百分制4分,可以明确告诉各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拿了一等奖,也就2.7分。在我们学院,除了超级学渣和学神,基本上每50人差7分左右,也就是说,这二位现在没参加科技竞赛就可以靠加分甩出去几十人。
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学校的科研氛围过于浓厚,人文熏陶不足,再加上当时在场的人确实有嫉妒心理,我们很反感这种纯靠文体德育活动加分的同学。在场的诸人,连这两位同学所在班的班干部都不例外,大家达成了一种奇怪的默契:这两个人给自己的加分里,一定有很大的水分,我们一定要努力的挑刺找茬,尽力把他们的分数砍下去。
经过缜密的分辨与调查(包括但不限于上网查以及直接询问知情者),我们的一些结论如下:
首先是那位女生。
“合唱队骨干分子,积极组织合唱队训练、帮助加入合唱队的学弟学妹”。首先她不在合唱队担任什么职务,只是普通队员;其次近几年我校合唱队并没有拿过什么奖项。结论是这分不加。
“志愿北京400小时时长”。这一点很厉害,我们也很佩服。但不好意思我们此刻要严格按加分条例来了,市级优秀志愿者、校级优秀志愿者加多少分是白纸黑字的规定。你没有这个称号?那抱歉了时长不顶用,这分不加。
“积极参加、组织文艺活动”。这些是文艺部的本职工作,而且,作为学生会成员,学生会一项已经给她加分了,文艺部作为学生会的下属部门,抱歉我们就不给你加第二次了。
……
最终结果:190分经复核,实际加40分。
接下来是那位男生。
“曾在多个社团、学生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经查此人的话有严重水分和混淆概念的嫌疑,他加入过许多社团和组织不假,但只是普通成员,重要职务至少是副会长副主席级别的吧?抱歉许多团体的分不能给你加。
“A协会会长”(A是我们学院的名称,就不透露了)。A协会在我们心中就是一个闲人院,文体活动有学生会各部组织,竞赛由科协组织,社团活动是社联负责,挨骂的事情还有团委和学生会兜着……这个A协会什么都不干,现在想起来蹭加分了。在没有条例支持的情况下我们一致决定这分不给他。
……
最终结果:170分经复核,实际加70分。
必须要说的是,当时我们是很爽,但后来想起当晚的情景,我们似乎是有些过分了,都是同学,大家无冤无仇的,只是想靠文体活动、学生工作给自己争取多些分数,却被我们这样疯狂针对。假使他们就差一点点没有保研成功,那我们这些疯了一样给他们扣分的人都有责任吧。而且当时年轻的导员并没有阻止我们这种行为,或者说他已经阻止不了了吧。。。
※一锤定音的终极武器:《补充条例》
6点开始的审核已经持续到10点多了,一份份单子里看起来奇葩却有有一点道理的加分理由越来越多:献血、图书馆帮助全班同学占座、暑假义务为夏令营劳动……大家都很忙有很多事情,看见这些心里难免有点烦躁,不再认真比对厚厚的条例了,渐渐地都有点失去理智了,失去理智的意思是说砍分有点过分,有些按条例是勉强说得通的加分被有些班干部毫不犹豫地扣去了。年轻的导员在我们中间来回走动,表情有些凝重,他可能意识到局面有点失控了。于是,他拿起手机转身推开了门。
过了大概15分钟,导员回来了,这期间我们已经把所有单子审过一遍了。导员让我们每个人把审核后得分和初始自己评分出入比较大的单子单独整理出来,然后说:“今天就到这吧,大家都辛苦了,这些出入比较大的评分表学院会依照《补充条例》再审核一遍。”
该来的总会来的。
听学长学姐说过,在我们学院,有一份神秘的文件,就是《综合测评补充条例》,每一年保研综合评测的时候,都会有一些争议比较大的加分项,争议不能解决的时候,学院就会把它搬出来,以法官的姿态决定最终结果。
最绝的是,这份《补充条例》,从来就没有人见过。它已经成为了一个传说,一尊图腾。
有人对结果有质疑,《补充条例》就会作为最终极、最权威的武器出现,堵住每个人的嘴。
走出办公楼,我深吸了了几口夏末秋初夜晚的空气,过去的4个多小时实在是太压抑了,我和班长相视一笑,有点庆幸我们身为学渣,不用考虑保研的问题了。
而且,我们心照不宣,这一晚,办公楼里发生的所有事我们回去都不会和同学们说,那会引起混乱。即使有人问,我们也只说:去例行公事,登记一下分数而已
※后续情况
事实证明,我们这一届学生,保研名额大幅减少,保研区的大神们文化课成绩又极其接近,综合测评得分真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决定命运的东西。经过我们后来对比,文化课的加权平均分与算入了综合测评之后的总得分对比,学院排名30——60名区间几乎重新洗牌了一遍,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专业课成绩十拿九稳,结果综合测评之后莫名其妙掉了不少排名失去了保研资格。
这几乎是学院历史上最混乱的一次保研过程,很多人强烈要求公示综合测评成绩,因为他们不相信综合测评成绩会对最终排名有这么巨大的影响。也有很多人心态直接就崩了。后来学院的公示简直是火上浇油,因为公示的内容竟然在3天里变更了3次,引发了更大的质疑声浪。
当然,按我校传统,学生永远干不过学校的,学校还是以很强硬的姿态平息了所有争议。当然具体的细节我等学渣就没有关心过了。
阳光依旧明媚,每一年,保研的过程就像这阳光一样干净透明,哪有什么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