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思考个人的学业选择。能确定的是一定要继续提升个人的学历,可选择还未想清楚的是选择学术硕士还是专业硕士,选择哪个学校。有时和同事吃饭间隙能相互聊起来目前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一提起,每个人都有想要一吐为快的内容。归纳总结如下:
1、孩子假期报了5(或7)天的班。花了几千元。
2、孩子小升初名校录取标准: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班级排名。
3、我家小孩今年开始读四年级,考虑开始给报班开始辅导补习。
4、成绩排名不在前三的,还是最好给孩子报班辅导。有没有补习辅导还是比较区别挺大的。
5、孩子从小培养兴趣:报钢琴班、架子鼓班、跆拳道班、舞蹈班等。
6、孩子每年的教育支出在几千到几万元不等
……
就目前个人的情况而言,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过去的“小-初-高-本科”16年的教育中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依旧愿意去学习,去充电,去一边了解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一边思考反省。而身边不乏有已经不愿意再去看书,再去学习的同龄人,或者比自己年龄更小的95后,00后。在教育过程中,最大的悲哀,在我看来,莫过于让学习者,厌恶学习,不愿意再去主动的,作为一种自身重要生活内容的需要。功利和强迫背后,倒塌的是学习意识和能力。
一方面是负重不堪的儿时、青少年时的经历。一方面是成人后的无所依托,迷茫困惑。前者本应该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大自然,培养人文精神,为入世的生活构建坚固、美妙、理想的精神世界。后者本应该坚定不移、执着专心的继续补充更多的添砖加瓦、锦上添花的知识和精神。当前者变成了唯分数的题山题海、辅导班兴趣班,硬生生的割裂与自然、与书籍、与前人先哲的对话、交流。后者则躺在前者种种造成的“学习让我受了多少苦难,我再也不要学习”阴影中,瑟瑟发抖,不敢也不愿再去碰触曾留下的伤痛。
突然想起某洗衣粉广告词:“细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心”。失去好奇,失去探索的兴趣,失去的远远不止能想到的。就如同一块土地,被玻璃罩子圈起来,不与外界空气互通,不接受阳光雨露,变得越来越贫瘠,干瘪。想起来都觉得“可怕”!
国外的月亮不一定比国内的月亮圆。但是若能客观的先了解,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相互吸取借鉴,培养好奇的种子,唯愿有一天可以结出果子,或是在枝叶的余荫下乘凉畅想。
摘录如下:
“研究就是去发现叫人赞叹的想法”——约克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一切真理都需要让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给他。”——皮亚杰
“提问-对话-讨论,这便是犹太式教育的精髓所在。”——全声洙
原以色列总理佩雷斯的身上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小学时候,每天回家他母亲只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问题老师回答不上来,第二个你今天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印象深刻。
中级研究,是指科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和阶段,也就是本课题研究的综述和批判。
考试分为4种。第1种,选择;第2种,达标;第3种,测验;第4种,发挥。
让受试者在与试者对话中,用各种方式显示与试者的区别,区别越大得分越高。
教师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仍是指引学生在面对个人无法控制的境遇是找到自我的方向,这种方向感,古贤称之为仰望星空。
评判一个教师或者评判一个大学教师的标准有如下几点:
他如何在他们的判断里形成过程中,正当的积极的鼓励学生按照科学的规范出色的完成他们的学业,在这一过程中,使他们的智慧和性格受到锤炼,是他们在日后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时能够应付自如,这得益于科学知识,镇定自若,这得益于科学训练出来的理性。
助教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教学,工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协助教授工作,另一种是协助一门课程的开展。
讲师是能够独立开设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的大学教师。讲师不仅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情况,而且了解这一学科的前言所在,为他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保障,使得讲师可以给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开设本学科的基础课程。
副教授,不仅具有开阔的能力,对本学科的整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自己主持研究项目,而且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不断开始成新课,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训练学生去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授,在知识上与副教授没有什么不同,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在于一个教授不仅掌握并熟练运用本学科已有的方法,并且他必须对本学科的方法论做出过贡献,也就是说,他在遇到一个课题时,不仅知道如何运用已有的方法来解决它,而且能够或者已经创造出某种方法来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思路和手段。
孔子说好学而已。好学并不仅仅意味着要求自己学到什么,而是要求自己不断的去研究怀疑和反省。
专家和学者的区别。
专家是专业训练的结果,他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非同寻常的专长,从而能够处理和解决现实生活和专门学科中的某些具体问题。
所谓学者是指经过对一种科学执着而深入的研究,获得了理性的充分生长,这种理性保证他能够承担对一个时代的设计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