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晚清的历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重臣都曾是他的幕僚,或者说是学生,曾国藩的出现,以及他镇压成功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也为晚清的历史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中华大地最后一个王朝得以出现点点生机。而曾国藩却是从贫困之家出生,数代祖辈全皆务农,曾国藩本人又体弱多病、头脑愚钝,一生之路忐忑崎岖。
在认真读过《曾国藩传》之后,对于曾国藩有了全面的认识,对于曾国藩一生的成长与变化也有了很多感悟,但是一篇文章实在是不足以囊括曾国藩的全部智慧,或者说是曾国藩的全部经历,所以我从中选取了我最受益良多的两大哲学,在此进行解读和分享。
天下之至拙可胜于天下之至巧
前文提到,曾国藩头脑愚钝,这不是个人随便说说,而是曾国藩的很多幕僚、学生都这么评价曾国藩,曾国藩本人也在家书和日记中多次提到。为什么曾国藩这样的人物会是头脑愚钝的呢?
曾国藩的学习之路是非常坎坷的。曾国藩考了七次秀才,才中了榜,后来也多次因为头脑愚钝的原因被别人瞧不起,但是曾国藩最终不仅考取功名,还能被当代及后世无数人敬仰,这都源于曾国藩一贯坚持的学习方法。曾国藩读书,一句不懂一定不会读下一句,一本书没读完一定不会读下一本书,一天的学习计划没完成一定不会提前睡觉,曾国藩在所谓的学习效率上远远不如别人,但是曾国藩的学习方法却让曾国藩的学习基础非常牢固。
曾国藩湘军的作战风格也如其人。曾国藩领兵作战不用任何奇谋或作战技巧,坚持采用先进武器、训练非现役军人以外的新兵,在计划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时,也坚从长江沿岸逐城收复,以控制长江运输线,再向太平天国的都城移近。湘军攻城方法最为独特,在城周环挖两条巨大的沟壑,让湘军的战士们向长蛇一样紧紧勒住这座城池,让外不能援,内不能出,以致城内粮食断绝,人心惶惶。曾国藩攻城不同于其他人,曾国藩攻一座城池通常用几年来计划和计算,但曾国藩每下一座城池都是稳扎稳打,让宏观上的战局逐渐优化。
曾国藩回忆自己经历时感悟到,天下之至拙可胜于天下之之巧。曾国藩的学习靠的是“至拙”,曾国藩军事上靠的也是“至拙”。从小我们读书、学习、做事,老师和父母都让我们要学会运用巧力,交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巧,但是他们却都忽视了“拙”的力量。“拙”可以让前进的脚步更稳健、基础更牢固,可以胜过所有的“巧”
天下之至柔可驰于天下之至坚
曾国藩的头脑愚钝不仅表现在学习和军事上,在政治和人际交往上也是这样。而曾国藩也是在无数次碰壁和跌倒中,领会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有所感悟,才最终铸就了这样的一个曾国藩。
曾国藩初入官场时,认为官场腐败、政治混乱,拒绝贪污受贿,以致官居二品大员时,仍负债累累,难以偿还。曾国藩担任京官期间,还曾多次上书道光,用激烈的言辞,讽刺时局,怒斥其他官员,试图在当时的问题上骂醒道光,使他在道光和众多官员的心中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使曾国藩在后来的仕途发展中受到了很多限制。曾国藩回乡筹办湘军的时候更是如此,无视地方官员,触碰职责以外的权利,虽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又为时局做出一定改变,但是他本人却屡屡受到排斥和攻击。
曾国藩在四十几岁的时候有两年的黑暗时刻。当时曾国藩的湘军已经初有成效,但是面临时任皇帝咸丰关于军事的胡乱指挥,曾国藩多次拒绝,并以激烈的言辞上书,恐吓咸丰若再坚持如此,曾国藩就卸甲还乡。在此之后曾国藩没想到的是,咸丰竟然准许了曾国藩还乡,使曾国藩重重的受到了一次打击。而在此时期正是湘军强盛,而太平天国衰败的时期,曾国藩此时的离开,使战绩和功勋与自己毫无瓜葛。曾国藩还乡之后,自己的众多属下,也渐渐达到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地位。
曾国藩在这两年中痛定思痛,明白了自己几十年为官生涯为何屡屡不顺的原因,那就是自己过于自负,而不顾及他人。两年之后,用人之际,咸丰再次请曾国藩出任湘军官职,曾国藩欣然答应。在此之后,一改往日的作风,使得很多好友都不认识当时的曾国藩了,而此后曾国藩的官宦生涯也是一路更加的顺风顺水。
曾国藩的一生跌宕起伏,从乡下草根成长为一代传奇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视曾国藩为榜样。尽管曾国藩没能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晚清崩塌的局势,但是曾国藩的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官之道都值得我们后世深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