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拾贝:专家之死

《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汤姆-尼科尔斯,中信出版社。

图书简介:

(引自豆瓣、百度百科)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人们现在面对着越来越大量的信息,这使得人们在自恋的和误导性的知识平等主义立场上对任何事件信口开河,所有的人通过维基百科都可以了解所有的事,每个普通人都认为自己拥有和医生、外交官一样的知识。所有的声音,即使是最荒谬的,也要求被平等地考虑,而对立的态度则被认为是精英主义。

这是一个充斥着反智言行的时代。

当然,不能因为书中对于互联网、对于教育的批判,就盲目断言应该走向反面:这恰恰是反专家、反智的,虽然在中华大地上这种推理方式常见。本书是对现状的描述、是对问题的提醒,告诉我们在做决策、想问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反智倾向,从而进一步保证行为符合科学、结果符合预期。

书中有一个观点:现代科学发展到这个程度,其实很难在出如牛顿、爱迪生等涵盖诸多领域的人,专家往往会专注于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领域。对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发表意见,本质上就是一种反智,是对于专业的不尊重,尤其是以一种半官方的形式。正好,这几天新闻中,抗疫中医专家张伯礼院士在一个家国情怀的授课中提到了扭曲的价值观,并以一种很多人还非常“敬畏”的语气点名了湖北的方方以及梁教授。

对于张院士,不顾年老体衰,奋战在抗疫一线,深表敬意,这是他老人家的专业领域,让人信服。但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倒可以假设其只是一个普通公民(如果张院士有专门研究另当别论),其认知与你我是一样的。院士本身的事迹是家国情怀,本来不用再扯上他人作反证的,想来是宣传部门的一厢情愿,却不经意间落下了反智的惯性。

美国人适时的给我们递了一把刀子,但我更希望这把刀子,可以成为解剖中国社会的手术刀,而不是反击的凶器。

顺着作者的思路,在这片土地上,导致反智行为出现,还有一个独特的原因:权力,尤其是只唯上的权力。在写这篇读书笔记时,正好看到一条新闻:云南苍山十八溪的河道治理工程中,对溪底、溪岸进行水泥化,破坏自然生态和物种多样性,遭到环保组织的举报及有关部门的介入。这类事情,做得是否妥当,百姓都可评判,根本就不需要专家;环保专家自然可以给出权威的评判(因为这是生态治理工程)。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类事呢?你懂得,无他,权力阉割了专业。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快捷性,庞杂的信息,增加了从中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的难度。但问题不可怕,只要根据达克效应所形容的,从愚昧之峰走下去,走出绝望之谷,踏上希望之坡就好。

这才是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海拾贝:专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