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往常一样跑完步,在路边做拉伸。天气凉爽,林幽路静,随意寻一石墩坐了下来,这样的时刻很适合整理思绪。
才在手机上写下几句话,一个和我父亲年纪差不多的大叔走过来坐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就着我们身后不远处的一个烂尾楼和我聊起来。
他看着这个荒废的楼盘,不住的惋惜,非常同情买到此楼的业主,慨叹不知多少家庭因此受罪。恰好我了解一些这个楼盘的过往,也就和他说了一些。已经荒废10年了,名为“天玺湾”,曾经也是湖心岛的高端商品房,世界知名设计师,欧式风格,明星助阵开盘,当年也是风光一时。后来听说房企资金链断裂,甚至还出现一房多卖的情况,一切嘎然而止,业主的维权甚是困难。就这样在我们的感叹中聊着聊着,大叔主动讲起了他自己的故事。
他说他是重庆万州人,还顺手指了指路边停的车,我才注意到车牌是“渝F”开头。得知我们是老乡后,马上就改口重庆话,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得知他有一儿一女,隔年相继出生,目前一个在惠州生活,一个定居厦门。现在都各自事业有成,他也就省心了。一辈管一辈,他每年会花几个月回重庆老家照顾父母,也会花几个月帮帮儿女。他很享受现在这一份自由,就好比今天开车出来买了儿子需要的油漆后,可以沿途随意停下来,兜兜转转看一看。我赞叹大叔是人生赢家,这一下就彻底打开他的话匣子了。
大叔是1965年生人,姓赵,结婚后在重庆农村老家务农。90年代夫妻俩勤勤恳恳,家里种了一些水果树,一年下来也就最多能剩下2000元,来年再买种子化肥,基本上手上就没什么钱了,他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建一个自己的新房,但这也算是一个遥遥无期奢侈的愿望了。
他一心想着怎样才能更多的赚钱,看到村里有人去城里打工回来,就忙去问收入如何。得知对方一个人一年下来在外面休休停停都能纯挣上2000多元时,他心动了。比起自己家里两个劳力全年的投入,出去打工的收入很明显要高很多。虽然被告知会很辛苦,都是一些建筑工地的苦力活,但农村人有的就是力气,哪里怕吃苦,毅然决然就踏上了去往深圳的打工征程。其实他踏住的也是改革开放的一波新机会。工头包吃包住,有活就拼命干,没活就在工棚休息。当时多数打工人都没有办理边防证,是不能随意外出行走的,抓到就会被罚款300元。南下6个月,实际开工也就4个月左右,一结工资居然有2600多元。现在听他讲来都能感受到那份开心和兴奋,那是开启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啊!
赵叔回到老家对外都有保留,并没有如实告知妻子挣了多少钱,只是说可以买部分盖新房的材料了。那个年代,手上有了余钱,机会也会自动找上门。村主任开始来沟通能否合伙买二手机器,开砖厂。现在盖房的需求会增加,土砖供不应求。一拍即合,主任对接资源,买设备,通门路;大叔则负责找人干活,多的时候快10个工人了,靠着他自己的泥水手艺,出砖并非难事。这样一来,他也算村里的第一批老板了。就靠着一块砖几厘的利润积累,他的新房也就建起来了。
两三年后,四邻八乡的新房也盖了不少了,砖厂多起来,需求却在变少,赵叔又开始琢磨新的路子了。这时他的一个大姨姐在厦门建筑工地打工,收入是26一天,这样一算还是非常不错的。一个女人都能干的事情,他自然不在话下,何况他还有一点手艺,每天工钱应该会超过30元。于是他和家里老人商量,决定留下上初中的儿子和女儿在家,拜托父母照看,自己两夫妻一同去厦门打工,就这样两个孩子就成了人们说的留守儿童。
在厦门工地工作依旧很拼命,也挣到了更多的钱,但由于长时间的暴晒、粉尘以及苦力,他的身体开始吃不消了。结肠炎常常犯病。不得已赵叔只能回家休养,寻思着再找一个轻松一点的工作,而他妻子依旧留在工地上。日子继续,故事也在继续。
后来他大姨姐认识了工地上一个保安,也是重庆老乡,据说他老婆在厦门一个大酒楼洗碗,一个月的月薪平均下来都有800多元。虽然工作也多也累,但是相较工地上风吹日晒的苦力活,自然是好了很多。出门在外靠老乡,在大姨姐的请求下,于是保安请她老婆做了引荐,赵叔和她妻子、大姨姐等一行5人半信半疑的去大酒楼看情况。果然酒楼的生意异常好,正是用人之际,于是他们全部人都留下了。
赵叔说他总是有贵人相助,他在酒楼虽然是厨房的打杂工,但做事勤快踏实,日子长了,又认识了一个做厨师的老乡。在老乡的推荐和帮助下,他在酒楼拜了一个做川菜的师傅,开始了学厨生涯。
本来酒楼生意兴隆,厨师的待遇自然会很好,他和妻子工作都很顺利,工资节节攀升。很快他就在老家一口气买了两套新房,他说这是人生最开心的时刻。后来酒楼开通了厦门到香港的游轮,她妻子还成了游轮上的配菜员,自然待遇就更好了。
赵叔说他这个时候做了自己最正确的决定。他自己由于长期站立,身体又开始有些吃不消,他开始为孩子铺路谋未来。两个孩子成绩都不算好,上大学应该有难度,于是他靠自己的人脉和资源,花了很大力气把孩子都带到了酒楼。儿子拜师学厨师,女儿学习酒店管理,在这个社会大学,也算是争气,都双双毕业了。
两个孩子有了一技之长,也学到了为人处事,所以工作生活都还挺顺利。有了资金,在重庆嘉陵江边买卖过房,又在厦门岛内3万多买了房子,手上就积累了一些原始资金了。孩子做生意也比较灵活,所以他也不用怎么操心。现在就是做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过好自己的生活,他就很满足了。
听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赵叔的经历谈不上叱诧风云,但对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命运抗争者,也让我服气。自己当初的底牌就是一双手和一把子力气,虽然他总说感恩有贵人相助,但机会又何尝不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风又大了些,云层里远远的传来雷声,应该快下雨了。和赵叔道别,没曾想今天这一跑居然跨越了30多年。
文于2022.3.18
欢迎诸君多提宝贵建议!您的每一份关注都是对我最好的支持和鼓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