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33天。
今天分享美国女作家弗朗西斯·伯内特的《小公主》,昨天刚分享了她的《秘密花园》。
《小公主》写于1905年,比《秘密花园》早了六年。两部小说都曾经风靡世界,出过数十种彩色版本,并且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由《小公主》改编的同名电影,曾由好莱坞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尔出演,被评为全世界最好的儿童影片之一。
一个多世纪以来,《小公主》一直是英美家庭陶冶儿童情操必备的文学读物。美国希拉里曾经公开表示,少年的时候她经常会被一种巨大的忧郁笼罩,总是处于失意和烦躁当中,是《小公主》给了她冲出阴影的勇气。
《小公主》的确是一本非凡的书,这本书甚至让她觉得自己就是来到凡间的公主。杨绛与钱钟书女儿,钱北师大英文教授钱媛女士,生前也极为钟爱《小公主》,并且向学生推荐了这一部童书。
一部儿童小说,为何能够受到中外名家的青睐。仅仅是因为它讲了公主受难的故事,情节曲折有趣吗。当然不是,其实对比《秘密花园》和《小公主》,我们会发现,《秘密花园》讲的是孩子如何融入社会拥抱自然,如何接受他人的帮助同时表达自己的爱。《小公主》恰恰相反。萨拉是没有人爱的,父亲意外去世以后,她身边没有任何一个亲人。她完全是凭一己之力求得生存,自我取暖同时也照亮了外界。
简答来说,《秘密花园》是“接受爱”,而《小公主》则是“释放爱”。唯有孤独的人,才会在小公主身上看到自己,看得清真实的内心。
伯内特创作《小公主》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伯内特幼年富裕,但是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她本人就是翻版的小公主。生活艰难使她自力更生,十八岁便开始在杂志上发表小说,赚一些稿酬来贴补家用。童年艰苦磨炼了她的意志,丰富了她的经历。二十八岁时伯内特以幼年在英国煤矿区的生活为背景,写下一系列的作品一炮而红,这才渐渐地有了积蓄,生活也才有了好转。
看看伯内特的人生经历,是不是有隐隐的一种感觉,《小公主》根本不是一个童话或者一部传奇,而是那些与命运抗争的女孩们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最深刻的心路历程。
提到公主,你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比如安徒生笔下的豌豆公主,睡觉垫20层垫子,底下有一颗豌豆她都能感觉出来,算是金贵娇气了。再看白雪公主、人鱼公主,一个个貌若天仙。没有金发碧眼的容貌,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公主。
但是《小公主》里的萨拉公主确实与众不同。她不算美貌,头发黑黑的,眼睛灰绿人又特别地瘦。确实不像典型的公主。她也不娇气,甚至有点过于早熟和懂事了。为了不给父亲添麻烦,被送去寄宿学校也毫无二话。
萨拉并非皇家出身,也没有公主的美貌与娇贵。她唯一拥有的是公主般的气度、谈吐和高贵心灵。光凭这一点,萨拉便足以与所有的公主并肩站立,而且毫不逊色。萨拉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却从来不因此傲慢自私,暴躁任性。她对寄宿学校的年幼的孩子们,始终充满爱意地平等对待。即使是对于地位低下的女仆贝基,她也友善地告诉她,“你完全没有不同,都是一样的小姑娘”。
在这方面,就连萨拉的死对头们也不得不承认,萨拉本可以炫耀自己,但是她从未如此。萨拉生性就是一个施与者,但这不代表她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女孩。相反,她把事态与人心看得一清二楚。
第一次见到贝基时,她就知道贝基会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第一次见到明琪校长,年仅七岁的她就清楚,校长是在假意奉承。对于其他不怀好意的女孩,萨拉严于律己,不给她们留下话柄。她不会为了缓和同学关系而刻意地去讨好。
虽然她完全有经济能力这样做。但她分享美食、书本、洋娃娃只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们享受到好东西,绝非为了拉拢关系。真正的公主永远心系他人,把周围人照顾得无微不至。闲言碎语钻不进高贵者的耳朵。
这样慷慨善良、不偏不倚的萨拉,很快就成了孩子中的领导者。有同学法语课不好,她便主动地去帮忙补课。年纪小的孩子哭闹不已,她便陪伴安慰,把老师都哄不好的熊孩子,管教得服服帖帖。
阅历丰富的萨拉还常讲世界各地的奇幻故事给大家听。连寄居在学校的扫地童工贝基也听得入神。温柔、稳重、坚强隐忍,萨拉像极了电视剧里的“白月光”富察皇后,同样的柔和似水又坚强不屈,找到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便用心去实现。
萨拉一直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公主,她严格规范自我的言行举止,努力去成为活在民间的真正公主。与同类型小说相比,《小公主》的主人公萨拉是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在她的身上几乎找不到瑕疵。
这种人物设定在其他书中并不常见,大部分儿童人物都会有一些傲慢乖张、调皮捣蛋各种毛病,而萨拉是一个异类,她没有缺点。无论是富贵还是贫困,她都慷慨善良。
萨拉似乎生来就懂得照顾关怀他人。她发现同学埃芒嘉德学习有障碍,总是被人羞辱,便主动去找她谈心,鼓励她要相信自己,不要被其他人和事干扰。遇到丧母的同学哭闹不已,萨拉便去劝导,还设身处地告诉她,自己也没有妈妈。
没妈的女孩可以相互扶持。如果不是父亲生意失败骤然去世,且未留下任何的财产。也许莎拉可以一直完美下去,做一个养尊处优的富贵公主。但也正是物质上的幻灭,将精神道德更为高贵的一面展现出来了。她被迫脱下昂贵衣裙,被赶到角落打扫被辱骂唾弃。而这一段不堪回首的奴仆时光,才是她向真正公主净化的涅槃之旅。
就像萨拉自己对自己说的,如果穿着金线编织的衣服,当一个公主是容易的,但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始终做一个公主,那才是更大的成功。
既然自己是穿破衣烂衫的公主,但就在心里当一个公主吧。怀着这样的信念,萨拉在受到校长尖酸恶毒的讥讽时,始终保持着礼貌和镇定。沦为女仆生活艰难时,也对恶言恶语充耳不闻。她坚信做公主的都得有教养,所以挨骂时她一声不吭,受惩罚她去做她分内的活,从来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萨拉任何时候都不曾放弃风度,使自己言行举止完全符合一个公主的道德规范。很多小读者看到这里时都很着急,萨拉怎么那么懦弱呀,为什么不反抗。
其实萨拉并非没有反抗,她是以她自己的方式与世界抗争。面对厨子无休止的责骂,她保持温文尔雅的语调,开口闭口都是对不起师傅,劳驾师傅。这让骂她的人心生敬畏,而她对拉维尼亚、明琪校长等人,则用平静的目光直视对方,眼睛里像是带有着高傲的微笑。她用与生俱来的高贵气场震慑坏人。
普通的公主都是在享受爱,而真正的公主却懂得释放爱。在生存抗争的过程当中,萨拉始终没有忘记释放爱。萨拉和小女工贝基住在阴冷的阁楼上,为了让贝基开心点儿,萨拉把阁楼描述成巴士底监狱,把校长明琪当成狱长,而自己和贝基则扮演囚犯。
这苦中作乐的游戏方式,让枯燥无望的奴仆生活变得温暖而明亮。当在面包店前遇到快要饿死的小乞丐,萨拉硬是把面包都分给她,只给自己留下一个小的。这举动不仅拯救了小乞丐,还感染了面包店老板娘。
在那个金钱至上的工业时代,要打动人心并不容易。而萨拉做到了。也许她自己并没有发现,自己就像一盏行走的灯笼,所到之处都充盈着光和热量。那些被现代文明刺伤了双眼,刺痛了心的人们,最终都围聚到这个小女孩她跟前。
再反观萨拉的对头,巴士底监狱的狱长明琪女士。与萨拉相比,明琪一直饱受读者的批判,认为她拜金,唯利是图冷血无情。的确,受过良好教育的明琪校长,原本也可以成为一位公主,但是她自己放弃了这个机会,将高贵品格抛到九霄云外。
明琪女士不算一个毫无可取之处的坏人,这点必须得承认。在那个时代,一位女性独立经营一家寄宿学校,要面临的困难和窘境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而明琪女士挺过来了,她把那么大的一所学校经营得有声有色。
为了事业明琪放弃了婚姻,全身心地扑在寄宿学校的管理上。她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全校师生遵守。她很重视纪律,要求孩子们必须保持房间整洁,不允许佩戴珠宝首饰,餐桌上不允许讲话等等。明琪校长的制度虽然严苛,但是对于一家宗旨是培养出最高贵优雅的小姐,进入社交界的女子学校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样做无可厚非,而对于萨拉明琪校长冷酷无情,但却并未犯下伤天害理的大错。她在萨拉生日会上,接到萨拉父亲死亡的消息后,立刻停止了宴会,也并未在全体学生面前宣布萨拉父亲的死讯。还是保留了一丝人性,而之后碎对萨拉百般虐待,却没有将女孩赶到大街上,而是留着她做女工换饭吃。
明琪校长道德残缺,却仍然保存着一份女性天性。或许她年轻时也有过一个公主梦,也想成为高贵善良的女孩。但这梦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在女性地位低下,拜金主义盛行的二十世纪初的英国,一个女人既想和男人抢工作赚钱,又想维持“白月光”不争不抢的形象,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们可以想象。是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挫折,把明琪这个女人磨练得心如钢铁。她学会了谄媚,学会了顺势应变,学会了资本家那套方式压榨童工。而童年时她想成为一个公主的念想,早已在岁月长河当中不知所踪了。
当然,我们没有要替反派说好话的意思,她或许有她的苦衷,但这绝对不是她趋炎附势,剥削童工的借口。相比之下越是这样,我们才越应该感受到萨拉。没有被社会同化的难得,公主并不是一个梦。只要能够坚守信念,人人都可以是公主或者王子。
明琪的误入歧途和萨拉的美满结局,都值得我们大朋友和小朋友深思。一方面,我们自然要以小公主萨拉为榜样,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乐善好施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萨拉一样好运。我们人生中会遇到无数现实坎坷,也许明琪校长的处境才更接近当下人们面临的真实状况。而当那一天终于降临,当诱惑与挑战摆在你面前时,你将如何抉择,如何在保全自我与顺应内心之间做出平衡。
希望亲爱的小朋友能够像希拉里和钱媛女士一样,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当你长大到必须决定自己人生方向时,你会忽然想起一个叫萨拉的女孩,想起她曾经义无反顾地拨开荆棘,朝着成为公主的方向赤脚前行。想起你们也曾经说过要当一个公主或者王子。想想这些,前路必然能够豁然开朗。
最后把一个简单而永恒的道理分享给大家。不忘初心,保持良知和敬畏。每一个人都可以是王子、公主,而我们都将成为自己的王子、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