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不如心动

“等等,哥们,你写反了吧?”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毕竟我们几乎被诸如“心动不如行动”之类的促销语洗脑了,甚至于会用这样的方式来鼓励身边还在犹豫的朋友,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可避免地让人心变得浮躁,于是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被告知怎么做、做什么,却懒于动脑,更懒于静下来问问自己的内心:“我到底喜欢什么?”而健身运动在这方面成为了最佳的注脚。

从小到大,我的体质一直都很差,肠胃不好却又贪吃,三天两头地难受。偶然听别人说,经常跑步可以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受好奇心的驱使,我还在网上看了很多坚持跑步的人所写的励志故事,真心被感动到了。于是像被打了鸡血一般,我立刻开始了行动,每天早上闹钟一响,我克服着贪婪的睡意,第一时间把自己从床上扔了出去,半个小时4公里多,怎么样,还算快吧。完成后,最重要的事来了,我会把自己的里程图、用时及平均配速,通过悦跑圈分享到朋友圈,每天都有人为我点赞,更重要的是,在我的影响下,我的朋友和父母也开始早早出来锻炼了,我享受着虚荣心的极大满足。我记得那个时候,是在一个电厂打工,冬天的早上6点还是一片漆黑,当我跑步回来时,看着依然还在酣睡的舍友,内心油然产生了一种时间上的超越感。

现在回想那个时候,我坚信自己对待跑步是认真的,通过搜索有关跑步的文章,我积极调整自己的步频、步幅和呼吸,以使得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协调,不至于太喘,同时为了营造仪式感,跑步过程中我的耳机一直单曲循环着朴树的《平凡之路》,这首歌节奏很适中,特别适合跑步,而每到了整公里数的时候,还会听到悦跑圈的提示,仿佛有种冲关打怪的征服感。尤其是跑回来洗漱完毕后,微风拂面的感觉真的很爽。

可什么都有个蜜月期,而过了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一些本质的东西才会渐渐浮现。大概跑了一个多月吧,我最初那些源于新奇与兴奋的冲动开始趋于平淡了,一周的时间里我只能勉强坚持两天,母亲在一旁抱怨:“这孩子这段时间变懒了,锻炼也不锻炼了,8点半了还不起床!”听着母亲直言不讳地数落,我突然感到莫名的烦躁,渐渐地,我开始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点,跑步的确有很多利好,但不够具象,让我没有目标感,比如我的一个网友,计划要骑行西藏,为了加强自己的抵抗力和体力,以应对高原反应,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练习跑步,每天十公里,雷打不动,因为前方有个西藏在向他挥手,我呢?我的目标在哪?跑到哪天算个头呢?我需要一直去坚持,可没有明确目标的坚持于我而言,感觉好漫长。。。

终于在时断时续地坚持下,我的跑步之旅正式偃旗息鼓,看着朋友圈里配有精美图片的跑步记录,我终究还是有些失落。而我又是一个平时特爱上火的人,火一大了身体各种不舒服,无奈的我又开始踢毽子了,夏天时分早上6点出去能踢到10点多,半锅稀饭我能全部干掉,为此又让母亲一顿斥责:“干啥也没点尺度,10点吃早饭,你中午吃不吃了?”我在沉默不语的同时,却蓦然发现,我踢毽子的起心动念似乎只是源于喜欢,我设想了下,如果有人问我为啥踢毽子,我可能会简单地回复他两个字“喜欢”,而若是跑步,我会告诉他,跑步能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云云,与其是讲于他听,倒不如说是讲给自己。现在的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看到踢毽子群里小伙伴的呼叫,内心就莫名地躁动起来了,尤其喜欢那种在空中转体将毽子击打出去的飘逸感。

正如熊欢所言,我们常把健身运动看作一个理性行为,看重它的功利性的效果,然后按照科学的指导来锻炼,但这样会痛苦。所以与其说我的跑步之旅最终以失败告终,倒不如我说从来没有喜欢过它,真心喜欢一个东西,就不存在坚持的问题。之所以一直在坚持,是因为我们把它当做一个任务,一个不得不完成的目标来对待,更何况我的跑步连个目标都没有。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对跑步的享受之处与跑步本身毫无关联,而是源于自己刻意营造的仪式感和跑步完成后所带来的虚荣感,我需要这些外在的认同和肯定来推动自己的坚持,却也在同步欺骗自己的内心,坚持的痛苦可想而知,而所有的这一切在毽子上,从未发生,它惊人的简单,不争,静静地待在我内心深处,只是因为喜欢,却可以让我为之沉醉。

健身运动如此,生活又何尝不是呢?当我们已经走了很远的路,却依然看不到希望时,心动不如行动的口号除了平添我们的焦虑外,更会加剧我们内心的痛苦,也许我们应该反问自己当初为何出发,而现在初心又何在?“应该”这个词,隐隐地透露着“不得不”的意思,也意味着需要坚持,而“想要”却只有我们自己关心,找到之后的幸福感却充盈着对生命的热爱与奋斗不止,只因行动不如心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动不如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