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知识的多少,与你的这种心态有关

不知道你有没有下面的经历:

当你拿起一本书准备阅读,旁边立马有个人凑过来说:“这本书的作者很垃圾,里面肯定也没有什么内容,看这样的书就是在浪费时间。”

你听完再看书,会觉得他说得很对,整本书可以被拿来用的内容很少。

事实并非如此。你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别人的话在你的脑海里形成了潜意识,认为这本书不好。抱着这样的心态,你在读书的过程中,只顾着挑刺,吸收到的内容自然有限。

心态,决定了我们吸收知识的程度。

还拿一本书来举例。其实,书是很系统的东西。

它是作者思考的结晶,一本书是有结构的,作者需要把这些分门别类地想清楚,再用流畅的语言系统地写出来。作者只有感悟到那些内容,才能写出来。

如果一个作者靠东抄西抄拼凑,我们读起来会觉得断断续续,也不会有那种感觉:“啊!他说的就是这样”。


作者写完书稿想出版,还要经过编辑的校对、修改。对于出版社来说,每一本书都是自己的产品,他不可能拿自己的声望和前途开玩笑。

有时候为了提升书的知名度,还会请名人作序。名人十分爱惜自己的羽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阅读,拒绝或者提出改进的意见。

我们能看到的每一本书,都有其阅读价值。只有当我们抱着“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收获”的心态,我们才能够从书中获取最大的价值。

看书如此,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抱有“与我有关”的心态,才能不容易被负面情绪遮掩,看清真相,最大限度地吸收。

初进公司,你把领导交代的接待任务没做好。领导批评你。语气严厉了一点,但出发点是好的,因为他想让你学会接人待物,知道下一次该怎么做。

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心态,就会虚心听取意见,而不是生闷气,这领导怎么老挑我的刺?是不是想让我离职?


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中也说过,我们想要不错过人生的一次次机遇,要抱有这样的心态:这些与我有关。他分享了曾经的一段经历:

在新东方任课时,遇到了一位大牛,对方应邀去斯坦福大学读MBA,但是觉得不好意思,认为必须要考过了托福和GMAT才算对的起邀请方。

大牛的时间非常紧张,于是找到笑来老师,请他帮忙梳理这两个考试。他给对方讲了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还把最重要的考点也过了一遍。

最后,那个人在出发之前就对笑来老师说,你给我讲了那么多,我也给你讲讲创业的方法吧。

对方讲了很多,但笑来老师很多细节没有记住,只记得他在整个白板上写满了字,擦掉,又写满,又擦掉……

讲了两个半小时,他当时的感觉就是,我觉得你说得都对,但好像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能做的事我不一定能做,我还是安心做好我能做的事情吧。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也没有太在意对方的分享。

等到他创业两年之后,一次飞机上突然想起,这几年的创业经历跟大牛给他讲的内容很相似,如果自己能够早点听大牛的话,可能过程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曲折。

只有抱着这些观念与我们有关,我们才会陷入深度思考。对于别人分享的经验,我们才会反复思索:他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些结论,他的这些结论哪些可以用?能用在什么地方,我在生活中能用哪些等等。

深入思考了别人的经验或者是方法,我们才会做到内化,当我们需要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运用起来。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悟,是因为最近的经历又一次验证了这个结论。

做自媒体这么久,以前总觉得只要写好自己的文章就行了,运营方法,标题什么的和我无关,那都是平台的事情。

当我换了想法,认为这些与我有关,学了可以提升文章阅读量,然后再也不觉得琢磨平台的运营方法是浪费时间。

当然,我的琢磨也让文章阅读量有所提升。

很喜欢这样的一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现在,我认为在这句话前加个前提更好:每一步都与我有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吸收知识的多少,与你的这种心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