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认知的三原色:欲望、恐惧和感知判断

图片发自App

以前我听过一个关于认知方法论的故事,是关于一个爸爸和儿子的对话,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爸爸:这个东西好脏,是一个判断,这个判断里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要素呢?

小孩:(听不懂)

爸爸:我们用一个干净的碗装一些不干净的东西,甚至像粪便这样的,然后把脏东西倒掉,用最强力的洗涤剂把碗反复洗。洗完之后,我让你用这个碗吃饭,你干不干?

小孩:我不干!

爸爸:为什么?

小孩:它太脏。

爸爸:我都告诉过你我用最强力的洗涤剂已经把碗反复洗过了,它其实不脏了,你为什么认为它脏呢?

小孩:它就是脏!我心里就觉得它脏。我一想到它曾经装过什么,就没法用这个碗。

爸爸:你爱吃猪大肠吗?

小孩:爱吃啊!

爸爸:猪大肠不脏吗?在某种程度上,猪大肠比那个碗还要脏,你为什么要吃它呢?

小孩:它好吃啊!

这就是答案“它好吃”――欲望摆在那儿了。

欲望决定了你的认知,所以你就不觉得猪大肠脏了。而碗还可以用别的东西替代,你又不吃那个碗,碗也不好吃――没有欲望成分的时候,你的判断就不一样了。

对于一个事实的判断,总夹杂着我们不知道的,非认知的东西,比如欲望,当然啦,除了欲望还夹杂着别的东西和成分。

我们在讲一个故事:以前我们用过木板吧。一个木板放在地上,然后你走来走去,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把它放在两座楼之间,放在悬崖之间,你就走不下去了。

在这里我们分析一下:“不会掉下去”是一个理智的判断,因为你在地上走的时候,在木板上跑来跑去,脚都没有接触到地面,证明凭你的平衡能力是完全从这个木板的这头走到那头的,但你为什么 不敢走?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恐惧。恐惧一旦加入进来,你就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了。

但是我们还有没有另外一种设想呢?比如:有人悬赏说,“如果你能从放在两栋楼之间的木板上走过去,就可以得到一千万奖金”,你当然还是觉得危险,但是你可能突然发现:也不是那么危险――同样一件事情,因为欲望加进来了,你的判断又发生了变化。

认知、欲望、恐惧,这三种要素在一个事物的判断中都起到了作用,只不过配比不一样,导致你的判断也不一样。

我们通常认为有了认知能力就产生了认知,就如同前面有一个东西,你用照相机拍下来就成了一张照片――这就是镜式思维。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如同一面镜子照着一个对象,形成的认知就是对客观世界、对象的反应。不同的照相机拍摄同样的景物,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认知内涵的结构决定了我们认知的结果。所以,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认知。当一个认知形成的时候,它只是个产品,是我们认知机制把它生产出来的。工艺、设备、手法的不同,都会导致生产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影响我们认知的诸多要素中,欲望和恐惧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感知或判断,是相对客观的成分,在加上欲望和恐惧这两个要素,就形成了我们认知的三原色。

所以要改变人的认知,就必须要改变他认知三原色的配比。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响认知的三原色:欲望、恐惧和感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