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情感是日复一日,而有些文字是不知 不觉 题记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不知不觉地在上也慢慢地写到了10万字了,由一开始的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段心情,一件事情,一个想法,到现在能够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思辨的过程以及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的心境应该都是通过文字进行的自我修炼。
这个过程没有很长也没有很短,如果硬说它长可能从我开始接触文字的那一刻开始,或许3年,又或许5年,又或是更长的时间:若是说它短,也实在和它接触的时刻,我是最为惬意最为自在,即使简单的写写画画,我也是舒服的,等到身边的娃一觉醒来,我却有点期待着下次和它见面,这或许就是心流吧。
说起来,今天也是一个契机,本和往常一样,哄睡完可乐我也会随即躺下,让我疲惫的身体感受下软软地床垫,而我呢,也可以和可乐一起与周公约会。
奈何,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是什么,而我刚躺下闭着眼就听到一阵又一阵的电钻,与其周旋几次,之后还是发现自己的修为不够,我应该坐在床上静静地欣赏着这样的电钻声,就像一场贴近耳朵的交响乐,莫扎特的钢琴都不见得能够听的这么清晰。一声又一声的钻机声,似乎能够看到那样一个画面:
一位穿着工装绿衣的师傅,戴着黑色鸭舌帽,上面尽管粘着白色的灰尘,也抵挡不住这炎炎夏日师傅干活的激情。师傅两腿成半蹲式,虽然我可能看不见他的眼睛,但我能感觉到,他的双眸一定紧紧地盯着墙面,那仿佛是他的攻克目标,手上的电钻就是他的工具,虽然在室内,也盖不住师傅额头上滴下来的汗水,他的白手套湿了半边,多半是擦汗的。避免让汗水糊了眼睛,他一边用手肘擦汗一边摇着头。随着电钻交响乐响起,作为交响乐的演奏者他可以调整任何节奏,有轻快的、有悠长的、有俏皮的、还有短暂的,让人听了以后耳朵会阵阵鸣响,难以忘怀!
等到真的结束了,我发现我释然了,既然睡不成就写点文章吧,反正也睡不着。
我静静地感受着我的内心,我遇到这些没有特别气愤,而是反思,我认为这几年我的内心是不是有些许的变化?
答案是肯定的,我不否定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可能会本性暴露,但我总能够相信只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想法和大脑,总会给我带来一点改变。
就像这段时间,又有个感悟从而得出的一个结论。
读书需要读原著,读晦涩难懂的科研文章,因为诸多专家学者以及畅销书作家的书籍都是他们博览群书以后的结果,但也仅仅代表个人观点,我们需要持辩证态度。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对于孩子的发展心理有兴趣,个人认为可以直接读皮亚杰原来的理论,甚至有知识渊博的可以直接追溯到冯特创办心理学实验室的时间,阅读他们大量的数据来源和理论,确实有点难但通过阅读原始数据获得的感悟比从现代作家那里获得的要准确,也要深刻的多。
当然,有些文学作品还是值得拜读,他们的文字,他们的遣词造句,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文字的运用,也是值得我们去揣摩和超越的。
如果这样说的话,我可以将我的想法分为两类,第一类 学术研究类的书籍可以看原版比较好。第二类 文学类的书籍或许可以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总结。
目前,我的文字逻辑正在日益精进,但文字修饰还需要提高,我在想,是否是我看的文学作品比较少,最近接触的学术类的专家类文章比较多。
涉猎广泛对文章的结构立意会比较有帮助,或许我需要做的是文章的向下深耕。
举个例子
比如说,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我们用白话文可以写出来,是一篇及格的文章,但有的人可以以古文的形式写出来,或者在他的文章里,不仅有例子、有故事、也有论语、更有古代人对于亲情的案列,最重要的他最后也有对亲情的哲思是以苏格拉底的哲学来结尾。这就体现了知识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
而我得文章平平,在我记忆中,高中的时候,我喜欢写一些华而不实的文章,也能够得很多分,但老师说,文章需要的是情感。现在长大了,生活经验稍微丰富了,写的白话文多了,又感觉少了一点修饰。
所以,文章是生活经历的一种表现形式,既不能少了生活点滴,也不能少了文学修饰,这可能就是说的中庸之道吧。
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10万字的开头,以哲思为主,很感谢每次和自己对话的小矮人,她正慢慢地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