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博物馆里,馆藏一套编配最全、音律最完整的古代青铜乐器:晋侯苏钟。
这套14件的编钟不仅代表了周王朝最高的技术和艺术水平,更是一套改写中国冶金史的宝贵资料。
可是,就是这样一件瑰宝,当初却被许多人误认为是一件赝品而四处漂泊......
幸运的是,由于一位老者的慧眼识宝,它才得以重见阳光,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图片源于网络
故事要从1992年说起。
在山西省侯马市曲沃县所属地区有一个叫作曲村的小村庄。
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座小村庄一直默默无闻。
谁也没有想到,九代19位晋侯及其夫人已在这个小村庄的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
但在1992年的8月,晋侯墓地8号墓遭到盗掘,大量随葬品被盗,其中包含一套14件的编钟。
图片源于网络
一般来说,这类被盗墓的文物,会被销往各地,但是这套编钟因为太假,所以无人问津,最后流落到香港的古玩市场中。
那么出自晋侯墓地的这套编钟为何被认为是“赝品”?
因为当时编钟尚有土锈,铭文又是刻上去的。
图片源于网络
了解点青铜的人应该知道,在我国出土的几万件青铜器中,没有出现过这种刻上去的铭文。
青铜器上的花纹、文字全部都是事先刻在陶范上,再浇铸的同时,花纹和文字自然而然地就留在了青铜器上,这似乎已经成为辨别青铜器真假的常识。
所以这套14件的编钟,很显然不符合真品的标准,它们也就被冷落了。
直到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看到这组编钟后,才改变了它们的命运。
图片源于网络
张光裕教授看到这些编钟后,马上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远在上海的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
学习古文字的马先生,一看到这些编钟,便觉得它们极有可能是真品。
马先生如此判断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金文的风格来自于西周,但是造假的人却没必要用金文去写上完整有意义的句子。
二是,造假者想要造假,一般会做一些更像的作品,但这套编钟看着太假了。
因为这种将铭文刻在青铜器上的做法,只要稍微懂的都会认为是赝品。
图片源于网络
因此,马先生请示上海市领导后,决定以博物馆的名义买回这批编钟。
为避免夜长梦多,马先生便委托张光裕与卖家谈判。
由于卖家不了解编钟的真实价值,又急于出手,所以这套编钟以低价成交,之后被邮寄到了上海。
要知道,如果当时卖家了解铭文、了解它的价值,这样的价格连一件编钟也买不到。
图片源于网络
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抢救回来编钟之后,马先生对其进行了除锈,看到了令人激动的三个字:“晋侯苏”!
此外,还发现了编钟上的铭文,每一个器物上的铭文不是单独成篇的,而是下钟连着上钟。
通过铭文,发现原来这是西周周厉王时期的一套编钟,甚至比曾侯乙编钟还早了几百年。
图片源于网络
上面的铭文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这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致使当地某些博物馆和收藏家都不敢轻易出手,认为有伪造之嫌。
也正是因此,这14件编钟才得以被马先生收回。
回忆起编钟抢救回上海的过程,马承源说:
“我当时马上告诉香港这个古玩店,这14件钟,不要给别人看,古玩行有这个规矩,给人看了以后,只有不要了以后,才可以给第二个人看。我跟我的同事们商量一下,这套钟是了不得的东西,我们赶紧要把它寄回来。大概寄了十二三个箱子,装的大箱,装回来了,装到上海博物馆。打开一看,这确实是非常早的晋侯墓编钟。”
图片源于网络
1992年10月至第二年元月,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也证实了此14件晋侯苏钟确实是西周厉王时期的文物。
因为这2件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
编钟上的铭文,被分别刻在每座钟的正面,铭文可以连缀起来,表达完整的叙事。
图片源于网络
300多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征讨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
所记战争为史料所缺载,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
所以在2002年,这套编钟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图片源于网络
如今,这套晋侯苏钟作为中国珍宝,14件藏于上海博物馆,2件藏于山西博物院。
时至今日,从它身上采集的音律,依然可以编配出美妙动听的音乐,环绕在上海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