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救赎》第52天 因福得祸又因祸得福

第52天

2015.02.10 周二 晴

因福得祸又因祸得福

早上老公出去买早餐,回来的时候说钱包被偷。刚想安慰几句,但看表情不对,他一脸兴奋。原来昨晚回家时,因为心烦,就在那摆弄钱包,把里面的证件啥的全拿出来摆弄,结果我给他看女儿短信,一兴奋就忘记把证件装回去了。所以,今早的损失除了几百块钱,其他都没有,也算因福得祸又因祸得福吧。看着老公兴奋的样子,越发察觉到老公的可爱与机智。

单位大把的时光,用来读书太惬意不过。翻阅《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里李老师的点评,真的很享受,像读名家的随笔,妙趣横生。若是我早些年开始记录女儿的情况,估计日记里的火药味儿更浓些。那时候的我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却恰恰满眼都充满着沙子。

下午老公打电话,约好晚上去孟老师家吃饭。老人家是老公的恩师,今年83岁,身体硬朗的很,一双儿女都去了国外,只剩老人一人由保姆照看。好在找到一位靠谱的保姆,家中里里外外处理的妥当,把孟老师照顾得更不必说。晚饭后闲聊,孟老师提起女儿的事,庆幸女儿昨天有消息,否则脸上自是挂不住。

离着年越近,似乎心情越复杂。年轻时很多不明了的事情,现在都得到了解答,那现阶段很多的疑惑在不久的将来一样会解决吗?就像每个人对死亡的好奇,真正想知道死亡的滋味,也只能待到自己离开的那一刻。

徐少波

回复

钱包被偷、损失了几百块钱,这是事件;情绪上的结果却是,不悲反喜;认知解释是,所有的证件都完好无损。假设,钱包里本没有证件,就几百块钱,被偷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通常的情况会是,无论被偷了多少钱,都会难过。

为什么,都是钱被偷了,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讨厌的是,这种对事情的看法还会固定下来。日记记录的功能之一,就是让我们借由日记这面镜子,看到自己脖子后面的灰——以调整我们对事件的看法。

李克富

点评

福祸本无常

《道德经》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淮南子》进一步阐释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这篇日记展示给我们的就是这种“福祸本无常”的哲理。

哲学家将“矛盾转化”和“质量互变”作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那么,作为客观存在的好事和坏事,自然也就不能超越这种普遍规律。

像“三味书屋”的孩子们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和“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时根本不知何意一样,我当年为备战高考而背诵的大量政治段落也是糊里糊涂。真正理解了那些话是在年逾不惑之后,我知道那就是辩证思维——一种与逻辑思维完全不同的思维形式。当然,发展心理学还告诉我:成年人运用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的发展都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甚至有的人终生都缺乏辩证逻辑思维的能力。

“质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一事物是这一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把它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但是“质总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也总是一定质的量”,所谓好事与坏事之分,只不过视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哪一方面而已,此即所谓质的规定性。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易其位“,也就是说,“事物由于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这种转变,“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 又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怎么样?估计你一看就知道我的政治绝对是科班出身的政治老师教的。当年老师说:“你们这些数理化成绩不好的,高考就得靠政治拿分!”作为一名十分听话的学生,我竟然把以上那些如绕口令般的表述在不理解的前提下死记硬背了下来。

现在我知道,不理解不是年龄问题,更不是智力问题,而应该是阅历问题。正是在经历人生的坎坷和起伏之后,已经知天命的我才真正理解了伟人所言的“被敌人反对的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以及我们老家骂人的那句话——“狗欢无好事”!

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比阅历更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回到今天的日记上来:因为女儿导致的心烦,使得在摆弄钱包时取出了各种证件;因为取出了各种证件,致使在钱包被偷时减少了损失。这次阅历所体验到的“因福得祸又因祸得福”,绝非从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知识和道理可比。

那么,女儿在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坏,有谁敢说从长远来看就不是对于女儿自身和整个家庭的磨练,正是今后往好的方向转换的前奏呢?

我们希望如此,事实也会证明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母爱的救赎》第52天 因福得祸又因祸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