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帽辫

生活在上个世纪年代的人可能还见过帽辫子吧?那时候,人们不论在任何场合,普遍都戴着一顶草帽,上面系着绳带子。

草帽是用帽辫子一圈圈叠压而成的。每圈压上一圈的一半缝制而成的。掐帽辫子选用的材料越细越好。要得帽辫子细,选用的材料,~也就是麦杆越细,紧挨麦穗的第一节较细,最适合掐帽辫子。还有的则更细,是有用很小的刀具从中间开划开后浸入水中泡软,一边说着闲话,一边熟练地掐着。

掐帽辫的人大多是年青女子。她们不但思想上活络,手上麻利停不下来,不用眼睛去看。就是闭着眼睛掐都不会出错。~这是熟能生巧的结果。在掐帽辫之前,她们把麦杆浸入水中。然后用塑料纸包裹上,不致使水份蒸发掉。她们掐帽辫不是为了自己用,而往往是为了卖钱。把这当做一行收入来做。她们有时在一起进行比赛,看谁掐帽辫不用看,而且掐得又好又快。掐帽辫只限于中年妇女和年轻的女子较多,男子一般很少加入这一行。

从事她们女子这一行的,男子一般很少,但也并不是绝对的没有。我曾经见过一个中年男人,而且还是蛮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他是一位下乡的干部,却做着女人的细致活。而且还做的有模有样。不论是打毛衣,掐帽辫,还是做饭,唱戏,样样都能露两手。而且,绝不逊色于女人。私下里人们都把他叫做"假女人"。

当然,也有中老年妇女。她们往往不是为了买钱,只图自个缝制草帽时方便。不管好与不好,也不管粗与细。只要能用就行。便用第二节的粗麦杆,掐出来的辫子很宽,一个草帽绕个十来圈就是一个草帽。这种帽子看起来做功很是粗糙。但戴着还是一样。

夏天的晚上,人们在外边下凉,一般要到十一二点才开始睡觉。吃过晚饭,她们一边拉着家常,一边掐着帽辫。嘴不闲着,手也不闲着。掐帽辫是她们的拿手活路。蒙胧之中,只见手中的麦杆不停地在乱舞,抖动。能够听到麦杆在手上响动,辫子一点点在变长。最后拖拉到地上。有时,她们的眼睛并不瞅着手上的帽辫,却瞅向对方。偶尔,某根麦杆很短了,她就从麦杆堆里抽取一根麦杆搭上,继续掐。

有的帽辫很细,一个草帽要绕很多圈才能够缝制一个草帽。这种很长很长的细帽辫,到底要多长的辫子,才能缝制一顶草帽,我没缝过,不得而知。

等到帽辫的长度掐够一定的尺寸,盘起来,攒够一定数量,一块卖给公社收购站。按粗细定等级,量尺寸,核算价钱。

为了多挣些钱,用以买盐打醋,扯新衣裳。她们利用人们休息的时间,没黑没明地掐。一个忙罢可以挣百十块,在那个年代,钱很值钱,一个妇女,百十块要办多少事情?

夏天碾场时,是收集麦杆的大好时节。一大早就一拉开了积子,拖麦捆的拖麦捆,摊场的解开麦捆的腰,抖动着摊开场。摊开的麦子不急于碾场。要先让场上的麦子晒大半天。到了中午时分,麦子晒倒了,有专人套着牲口进场碾场。在晒麦子这个当儿,人们开始掐麦杆。有的家庭妇女回家去做饭。不做饭的人,坐在麦子上,看哪儿的麦杆白,头一个节杆长,就坐在哪一个地方。用小剪刀剪去麦杆上的麦穗,掐下麦杆。掐下的麦杆一捆又一捆。在太阳的照射下,她们头上的汗水长流。却并不知道苦,却嘻嘻哈哈地笑。掐下后的麦杆,用线绳扎成捆,放在身旁,继续去掐。

吃过饭的妇女也来了,参入到掐麦杆的行列之中。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不积存些麦杆,到掐帽辫的时候就没有材料可掐,也就换不来钱。岂能放过这是难得的机会。

现在这种手工活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丝制品,塑料造品。这些东西用钱就能随处买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掐帽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