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

    小时候读书是单纯的、但又带有“心机”。我们的单纯在于老师教给我们的读书方式,有这样一句话一直朗朗上口,大声朗读,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但他们也是有心机的,他们希望我们能记住书本表面的字眼,再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把他们所理解的作者的思想像给鸭子灌食似的塞给我们,这是一种植于基础教育的内在形式、也是一种悲哀。一直被强调要好好读书、读好书,尽管那时我们对好书与坏书没有概念上的界定,其实现在也没有。只是可能原因变了,以前是不能界定出好坏,现在是不想判决哪本书是好的、哪本书是坏的。

    我们读书读的是什么?在所读的文章里透过原作者的文字,遵循他的脉络、稍加修饰、融入自己的思想,着笔写下心底冒出来的文字。那一刻完完整整地像是被什么附身一样,变得不像自己,事后幡然醒悟看着跳跃在纸上的文字莫名的舒了口气。就这样我们被所读的书潜移默化的“洗脑”了。

图片发自App

    读一本书,我们可以读赋予这本书生命的作者,观摩他直到与他相知;我们可以读书本中的人物、看清楚他到了解他。也许书中能折射出你自己的人生、情感,但我们是观众、只是观众,我们不需要帮他们脱身或者操纵他们的命运,而是观看发生的事情,然后把它记录下来、写下来。对于事态的本身会有个大致的想法,但就算是写这本书的作者都不会要求他们笔下的人物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这样的要求是无耻的,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也不会太珍贵。你看一本珍贵的书,你觉得你清楚了作者要叙述的故事、明白了他要道明的情感,你甚至觉得此刻你就是他、他就是你,结局就应该你心里想的那样。但是大多数时候,结局往往会出乎你的意料。

    当你在读书的时候,远处光怪陆离的霓虹灯、近处喧嚷的人群都与你没啥关系,此时你会心系书本中的她,她会遇到什么?结局怎样?会幸福吗?如果恰巧她遇上的是你梦想的人生你会不会羡慕。文字是一切的源头,她能令人兴奋也使人误解,我们是如此小心翼翼的面对她。她有幻化成任何人的本事、有蕴含世界的力量,我们被她迷惑,为她痴癫成狂。

    在这个“焦躁”的时代,读书不失为一种简单的、随处可得的、无法被漠视的一种自我调养的方式。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