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系列软科幻后的小感悟

这是一篇没有什么主线思路的文章,相当于我的“意识流”吧。在停更若干个月的期间,着实是因为不知道想写一点啥了。本人一直关注中国经济动态,奈何过审的门槛保守得令人发指,只得作罢。

从2021年开始,重拾起了科幻的兴趣,主要是受到马斯克的影响吧。除了其创业的传奇经历,他能凭一己之力引领人类探索星际的愿景就足够震撼了。有那么一瞬间,仿佛察觉到我和他天与地的差别。再不自觉回想起初中时捧着看宇宙杂志的热情,着实觉得“生活磨平了我的棱角”!

在这期间,利用午休、周末的间隙,我依次读了《银河帝国》系列、《永恒的终结》、《沙丘》(没看下去)、《海伯利安》。本想着看完这些大名鼎鼎的书籍后写一写读后感,怎料道自己原来太幼稚了。别说什么读后感,它们压根就不是一般人能马上读懂的!软科幻和硬科幻截然不同。硬科幻的代表作《三体》,在阅读时可以鲜明地体会最先进科学技术,哪怕只是粗略的了解,即使实在不明白其中的科学,也不妨碍我们感受其中蕴含的未来世界的巨大魅力和深刻的伦理、哲学思想。

但软科幻就不同了。虽然它们也都包含不少科学背景,但更多的是那种看起来“魔幻”的,甚至脱离科学背景的情况。比如《银河帝国》中哈里教授创建的“人类史学”能准确预测人类发展的走向;比如《沙丘》主人公保罗预知未来的天赋等。

当时我就觉得一脸懵,这到底还是科幻还是魔幻嘞?甚至一度怀疑《沙丘》不就是50年代西方版的“网络小说”嘛:主角光环、天赋异禀。。。

不明觉厉地看完它们,再去豆瓣上、b站上查看各路专家们的解读,方才有那么一点点明白。其实所谓软科幻,都是披着科学与想象的外衣,去探索一系列深刻的哲学、伦理问题,做了一次大型的思想实验。

1 悲观的地球未来

在大部分的书中,地球都已被毁灭,人们殖民星系之间。《银河帝国》里,地球作为人类的摇篮不仅被毁灭,也被人遗忘,存在于传说之中,无数人想要寻找它却无功而返,直至崔迪思历经千辛才找到,全书的气氛也烘托至高点,如同一部交响乐,以最壮丽的音符结束。《海伯利安》里,地球在眼瞅着被人类逐渐摧毁的中途,被人工智能挽救和隐藏,让人类误以为是被基辅实验室制造的人工黑洞所吞噬,实则悄悄转移了它。

这样对地球未来悲观的想象仿佛映射着50年代人们对核战争的心理阴影。也在21世纪,带给读者一丝意外的悲伤的浪漫主义情怀。纵使未来的人类科学与文明突破天际,随意驰骋在星球之间,地球这个最最特殊的行星,依然会是所有人类的圣地和摇篮。有些东西,在被毁灭以后,它的象征意义就被无限放大,甚至比毁灭前更具价值。

2 人与人工智能

这是上世纪伟大的科幻作家对地球未来的“预言”。而对人类未来,矛盾集中在“人与机器人”、“人与人”两大维度之间。(说明:此处属于我个人看法和归类)

人与机器人,换个说法,也就是人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毫无疑问会迅速发展直至产生自我意识。在我此前写的读书笔记中(https://www.jianshu.com/p/fae1ddf4f596),我记录了阿西莫夫关于机器人三大准则的描述,最重要的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可看似牢不可破又理所当然的定理,其背后仍然有很多漏洞。比一段运行正常的代码,在专业人士看来bug百出。于是乎,人类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排除在外,不再使用。

在《海伯利安》中,全宇宙分为了三派:人类、人工智能、被驱逐在外的人类。前两者表面上和谐共存,甚至基于人工智能先进的技术,人们得以殖民广袤的宇宙星系,通过传送门,可以瞬间在星球之间穿越。但暗处危机汹涌,甚至人工智能内部也出现不少分歧,有主张灭绝人类,有主张和谐,也有漠不关心的。到了最末尾,人类与人工智能全面开战。因为人类终究发现,自己太过于依赖人工智能,以至于被无形地束缚住。想要摆脱束缚只得放手一搏,以大幅牺牲的代价来企图摧毁对方。

3 人类的演变——我的天,这还是人吗?!

人类在地球诞生演化已有百万年的历史,文明的发展不足几千年。生理结构在这短暂的时间不足以产生任何显著的进化。以至于现在的我们从来不曾思考过人类个体是否会改变这样的问题。除了马斯克的脑部芯片新闻会偶尔引发吃瓜群众们的惊叹。

一旦随着作者们把视野拉长到数万年之后,把广度拉大到超越银河系的范围,人类究竟会何去何从便成为了一个极其吸引人的主题。

在上面,我提到《海伯利安》的世界还有一派是被驱逐在外的人类。他们是那些拒绝人类和人工智能的群体,游离在更遥远的星际,远离文明,自由发展。当人类与人工智能大战发生时,我们才借助书中人物的视角一窥他们的面目。

他们形态各异,有的拥有翅膀,有的因长期生活在失重社会中变得四肢修长,有的和蝴蝶一样,甚至还有一眼认不出是人还是动物的形态。。。在那一刻,我不禁心想:竟然还能这样!可再一想:为何不会呢?大千宇宙环境状况千奇百怪,人类为了适应,在经历上万年的时间自然会发展和改变。

除了形态与生理的天马行空,更多地也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

在《银河帝国》里,更有好些社会发展的分支。代表帝国中心的首都川陀被改造成金属完全覆盖的样子,先进的技术得以让人们舒适地生活在室内。久而久之,所有人不再适应室外环境,也不敢身处空旷场所,人们越来越向内发展。

另一个星球上的人们发展出最为先进的机器人技术。通过批量生产,整个社会供给充分,以至于人口不断下降。最终一个星球上的人口控制在2万,不多也不少。每一个人都有上万亩的土地,由上万个机器人服侍。人与人不再互相接触,因为发达的机器人搞定了所有的运营和生产,每个人都能舒适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再往后,人们只习惯通过全息影像沟通,通过脑部的芯片控制自己的土地。在这个星球,所有人过着最为自私自利的日子,不会互帮互助,也不会对其他社会有任何期待与兴趣。

第二基地上的人,承担着重建银河帝国的重任。他们发展出极强的心灵力量。拥有读心术能力,无需说话互相快速交流,用意念控制他人。

还有最为神奇的星球,也是阿西莫夫认为银河帝国最有可能的未来结构——盖亚。盖亚星上的所有人、动物、植物、非生物均融为一体,互相感受与存在。植物的存在是为了其他生物的食用,每一滴雨水是为了其他植物的生长。每一个人感受的喜怒哀乐都和其他人相连通,甚至脚下的石头、地核最深的熔岩,都息息相关。吃下的食物分解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腐烂的尸体化做空中的一缕清风和土壤里的养分。整个星球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或者说,这整个行星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我相信,你和我一样,此时会说:这都是啥呀,根本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小说罢了。先别着急,有句名言:任何过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当时看来都如同魔法一般。(忘了是谁说的了。。。)后来无意中翻看万维钢写的《量子力学》,作者提到我们能理解的世界和科学,或许与现实相去甚远。在量子物理界,人们努力挖掘最本质的科学道理。著名的量子纠缠不就是两个量子无论距离多远都相互关联,有着超距离感应嘛。两个量子能互相感应,那展开联想,一堆量子也能影响另一堆,那第二基地人们的强大心灵力量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嘛。

量子力学还有更多令人咋舌的理论。比如整个世界或许只存在一个电子,其余的都是它的映射。。。电子的不确定性,往下深究,可能我们整个世界的底层都只是数学而已。。。一切都互相关联,盖亚的世界或许成为了世界应有的样子。

4 生活不止是柴米油盐,也有星辰大海

总之,软科幻读下来简直要人命,极其不推荐大家通过碎片化时间阅读。我估计自己短期内也不会再有想法去看了。但假如真的要去看,那我相信你一定会被个中探讨的话题和哲理所震撼。说白了,这些早已超越了科学的范畴,都是大佬们对人类过去、现在、未来的大型思想实验,通过无边的科幻范畴,赋予人类千百种可能性,带入其中并以上帝视角观看和反思。无论我们对未来是悲观还是乐观,内心最深处的好奇心与激情是推动人类发展、变革的原动力。

《三体》让大批中国人重新认识科幻,也明白了科幻不仅仅停留于热爱赛博的人群。还有更多世界上出众的软科幻,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和探索。不管你是否认同与理解,只要从中感受到作者无穷的探索热情就获益匪浅了。

抬头看看星空吧。生活不止是柴米油盐,也有星辰大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了一系列软科幻后的小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