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却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效贫儿

这里“自家无尽藏”,是指老师的《类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这本书。

我意识到自己贪心不足,每每老师提到读过什么书,便手痒难耐,滑向“手机淘宝”,毫不犹豫地下单。以至于书籍一摞,可是贪多嚼不烂。比如:《活出生命的意义》、《逃避自由》、《神经症》、《少有人走的路》、《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还没有来得及精读,更多用作了工具书。

此时,寻找日记“灵感”顺手翻开老师的《类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读到些观点,尽管课堂上听过,甚至不止一次,可是再次以书面文字相遇,还是“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反复琢磨,遍遍有收获。

摘抄几段巩固记忆。这是一位初学者请教老师“下水”的实际步骤,老师答:

身处水中得咨询师就是时刻保持并体验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种“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就是咨询师练习游泳的水。这样的关系可以是和集体的关系,可以是和某个人的关系,也可以是和自己的关系。
当和朋友交往时,当和亲人交流时,当和领导汇报工作时……体验一下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力量,尝试着去“控制会谈的内容和方向”,发现自己或他人都运用了哪些“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就已经在咨询了,尽管不“专业”更不“职业”。
我走的就是这样的路:没有下水,而是始终在水中。

下面这位是心理学爱好者,想解决自己心理问题,怀疑自己陷入了“当局者迷状态”,请教老师是不是如人所说“学心理的本身都有心理问题”?

老师回复:

谁是“当局者”?谁又敢说自己是“旁观者”?“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去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人啊,当试图“拯救”别人时,岂不知自己在“被拯救”行列。“学心理的本身都有心理问题”之所以一语成谶,就在于他说出了这样的事实:没有对心理问题体验的人,不可能理解心理的实质。我承认自己是个有心里问题的人,建议您也不要否认。这是我们的资源。拥有了这样的资源,哪怕不是巧妇也能做出米来。把自己在教科书上学的、课堂上听、咨询室内见得……在自己身上试着用一用,看看能否使得我们更加积极正向阳光。如果能,学习和应用就是结合了—化合。
“我是6被一个个求助者喂大的咨询师,又转而去喂养求助者,让他们长大。就在这个过程中,我正在成为自己,同时帮助求助者成为自己。”

读罢以上文字,有没有“语录”的感觉?对子理解一些抽象化的概念,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奇妙功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抛却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效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