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受和修学法教的正确发心
摘自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等虚空无边无尽的众生,小至微细昆虫的每个生命,都希望离苦得乐。但没有一个众生了解,在追寻乐的过程中,唯有遵循善行方能带来快乐;也没有一个众生明白,在努力避免痛古时,会因恶行而导致痛苦。因此众生不知不觉的悖离了快乐,陷入痛苦之中。
期待快乐又不放弃恶行,就好比把手伸进火里却不希望被烧炙般。当然,没有人愿意受苦、生病、饥受冻—但只要我们继续纵情作恶,苦难将永无止止境。同时,除非我们们有善的行为、言语和思想,否则永远不会获得快乐。善行必须靠自己培养,买不到也偷不来,更不可能碰巧遇到。
我们的作为不外乎身、语、意三者。这三者中身、语的活动无法自行引发;意决定了我们的所言所行。如果任由心意到处驰骋,只会滋生愈来愈多恶行,这正是我们累世在轮回(samsara)中不断徘徊的原因。
在无始轮回和累世中,我们必曾有过父母。事实上,因我们不断受生,所以每位众生①都必曾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每当思及这些曾为我们父母的众生,长久无助地在轮回中流浪,好像瞎子迷了路时,不禁会对他们生起强烈的悲心。然而,光有悲心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实质的帮助。但只要我们的心还受制于执着,仅供给他们食物、衣服、金钱,或只付出情感,最多只能带给他们有限和短暂的快乐而已。我们必须找到一条路,帮助他们从痛苦中完全解脱出来。而唯一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就是实修佛法2。
因此,在接受这些珍贵的法教之前,首先应该生起正确的发心,明白学习和修行的目的不是只为自己,主要是为了让众生从轮回大海中解脱,并引领他们证悟成佛。这便是广大圆满的菩提心③。
①众生:字义上表“具有心念者”。
②法:法有多种意义:此处指由释迦牟尼佛及其他证悟者传下的各种法教。
传法旨在教导众生何者应为,何者应避免,而能自轮回中解脱,证得圆满佛果。
③菩提心:在世俗谛上,是为了救度众生离轮回之苦而成佛的誓愿与决心,就胜义谛而言,是超越一切概念之空、悲不二。
菩提心,意即“觉悟的思惟”( the thought of enlightment)。它有两个面向:一是为了一切众生,二是智慧的开展。
第一个面向是对一切众生无分别的悲心,不分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心中常存这种悲心,力行每一件善事,即使只是供一盏灯或念一句咒,都希望利益一切有情,无一例外。
然而,要真正帮助所有众生,单有悲心还是不够。能的我们常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双手瘫痪的母亲无助地望着孩子被洪水冲走;毫无疑问地,她虽有悲心,却无法解救河流中溺水的孩子。
因此凡是可以帮助众生离苦、引领他们获致证悟之事,我们都必须剑及履及。我们应该了解自己何其幸运,能出生在值佛住世、并传授佛法的世界,得遇善知识、并接受其教导。现在正是我们善加利用宝贵人身,往解脱道上迈进的时刻。
俗话说:“人生可引领你至开悟,也可引领你入地狱。”依着所发的心愿和所抉择的方向,我们可以成为圣者,证悟佛性,也可以变成十足的恶棍,死后直堕地狱。佛法的教授让我们能辨别这两个方向向,明示我们何者当为,何者应避免。
现在我们仍十分欠缺助人的能力。但如果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以祈愿众生离苦为动机,那么不断地发愿终会实现。动机引导行为的动力,就像灌溉沟渠将水引至所需之处一般。每件事都取决于我们们的动机。如果我们全部的希望只是福寿双全,那我们最多也只能达到那样;但如果我们盼望所有众生都自轮回解脱,我们最终也会达成这个无比崇高的目标。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愿力投往低下的目标。
从前,有位母亲和幼子搭乘小舟横渡湍流。到了河中央,水势急高,小船行将翻覆之际,他们警觉大祸临头。母亲心想:“愿我子得救。” 孩子同时想着“愿我母获救。” 虽然船沉了,母子双双溺毙,但因其祈愿的清净和力量,使两人即刻往生殊胜的净土。
菩提心的另一面向是智慧的开展,证悟空性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这两种菩提心慈悲的善巧与空性的智慧,应永不分离,犹如鸟的双翼,缺一不可。徒具悲心不足成佛,仅靠了悟空性亦无法得证。
用一般的动机行善,必会带给我们某些快乐那只是昙花一现。这种快乐很快就消失了,我们在轮回的无助漂流仍将持续下去。反之,如果我们所做、所言、所思的一切皆出自菩提心,快乐就会不断增长,永不枯竭。发菩提心所行之果,不同于一般善念所做的善行,永远不会被愤怒或其他烦恼毁坏。
因此,不管我们做什么,心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佛教教法着重于使心完美的原因。心是王,语为仆,必须听心吩咐行事。是心产生信心,也是心感到怀疑;是心存有爱,也是心怀有怨恨。
所以,向内省察你的动机,因为这决定了你所行是善或恶。
心如同透明的水晶,放在何种颜色的布上,就现出何种颜色—在黄布上是黄色,蓝布上是蓝色,诸如此类。同样地,不管外相如何呈现,你的心态替心着色,决定了行为的特质。心的本质并不是那么遥远或不可测知,它永远是当下立现的。但如果你想看清楚心是什么样子,你找不到有某种东西是红的、黄的、蓝的、白的或绿的;它既非方亦非圆,更不是一只鸟、一只猴子或任何东西的形状。心纯粹是认知和,记忆无数念头的所在。如果你的思绪是善的,那么你已调伏了心;如果用心不良,那就是还未调伏心。
驯心使其向善需要毅力。不要认为:“佛是完全证悟者,观世音菩萨①是悲心的化身,如我这般的凡夫如何助人?”不要气馁,当你的发心愈来愈广大,行善能力也将随之扩展。现在你可能没有像观世音菩萨那样的本领,但开展的方式就是修习佛法。如果你不断发愿利益他人,真正实现的能力自会显现,就像水往山下流一般自然。
所有的困难皆导因于不顾他人。无论你做什么都应常常端详自己的心性之镜,检视为自己、为他人所做所为的真正动机。慢慢地,在任何环境下你都能开展出驯心的能力;同时藉着跟随往昔成就者的脚步,在一生中便可证悟成佛。善心好比一块金光闪耀的沃土,能以其黄金般的光芒照亮整片天空。但假若身、语、意未曾调伏,要获致任何证悟的机会是很渺茫的。时时留意你的念头、言语和行为;如果身、语、意走错了方向,你在佛法上的修学都将徒劳无功。
轮回是指众生的行为受到无明烦恼所摆布的情境,自身的痛苦无所不在;涅槃则是超越了所有痛苦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成佛。如果我们任由心随着负面的喜好游走,自然会走上轮回之路。现在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我们很幸运地在有佛出世,并传授佛法的世界中投胎为人;我们遇到能传授佛法的善知识,接受他的教导,同时身心俱全,可实修其教法。现在端看我们的决定:是要以带领一切众生到达证悟的的殊胜之境来攀登解脱道?还是要往下堕入更深、更难以逃脱的轮回迷宫?
①净土:诸佛智慧之化现。依佛之三身有不同层级。有些只有佛能见;有
些是菩萨亦能见;有些如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则投生其中的凡众也可见。
我们可经由不断忆念下列四事,得以往生此种净土:1)净土的功德。2)股切祈愿往
生净士。3)令众生皆得大乐之发愿。4)累积福慧资粮。
如何修学此教法
藉由佛法的教授,我们]可以带领所有众生臻至圆满佛果。因此,当我们领受法教时,去除让我们无法
清楚了解法教的习染—一断器三过①、六垢和持法
①断器三过:1)不留心法教,犹如倒放之壶,所倒之物皆被鹏影2
遗忘法教,犹如底有破洞之壶,所倒之物皆被漏尽。3)以恶念闻法,北如分
法
之壶,所倒之益物皆被毒染。
义
②六垢:1)以骄慢心闻法,认为自己足可媲美上师。2)缺乏信心匈
专挑上师与法教的毛病。3)冷漠对待法教,认为有无受法皆无关宏与。4不
角②
是被周遭事物分心(掉举),就是内弛而昏昏欲睡(昏沉)。5)烦躁,礼为以
法太冗长或外境无趣。6)气馁,认为没有能力修法或证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