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116――良知是立言行事之本

  阳明心学116――良知是立言行事之本

                (2020.6.20)

      进入格物班第一周,学习的第一篇文章是《答周道通书》,这也是写的第一封家书。

      写什么呢?我也在自问自答。当进入格物班时,大爱、敬业的王磊组长就提醒我说,进入格物班与正心班的差别就是,每周六写一封500字以上的家书。老师这样规定,自有他的道理,是让我们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这是好事,当然要积极参与,但是,真要提笔在手,要写的话,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既然第一周学习的第一课是《答周道通书》,回顾一周来的学习,就与家人们共同分享下我学习此文的感受吧。

      本篇以七问七答的形式贯穿全文,如临其境,解疑释惑,不知不觉中,消除了自己心中常遇到的问题,明晰了日常修炼中模糊不清的概念,日渐坚定了良知本体。

      第一个问题,大意是立志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是经常遇到,现在也正在遇到。就拿继续在格物班学习吧,我起初就担心坚持不下来,所以学得不如起初认真、精进。就象一个魔咒一样,让自己志不坚定、情绪也时好时坏,心神凝聚不起来。读了此文此段,才知是自己志欠真切所致。在一起学习时,还能坚持,如果独处、自学时,如果这个心态就很难想像了,这是非常有害的,也是学习的大敌。正如阳明先生所说:“自家痛痒,自家须会知得,自家须会搔摩得”,真的是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他人总难与力,必须自己克服。

      第二个问题,大意是何思何虑的问题。《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在日常生活中,在致良知的生动实践中,我也常患何思何虑的想法。其实心之本体致良知,言行上也就致良知了,但我是言上致良知了,行上跟不上;有时,行是良知的,但心上有时并没有跟上节奏,这都是把二者割裂开来了。比如,看到一位老大爷倒地了,如果凭良知之心,立马就会去帮扶。但现实是,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会被讹诈吧、去扶人家笑话吧、不法扶心里又倍受折磨等等,各种想法会不断出现。如果真正的致良知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去帮扶,那还来得及想这些东西呢?想的过程,就是自己的良知之心在纠结的过程,正如阳明先生所说:“在圣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学者分上,便是勉然的。”“何思何虑”正是工夫,一点不假。

      第三个问题,大意是圣人气象的问题。我也常犯把圣人气象当作自己立身行事的标准,用此标准行事,感觉自己也是圣人了。孰不知,这只是皮毛的东西,也许一时有用,过后就白费劲了。阳明先生说,圣人气象是圣人的,那是所学来的。要真正想具备圣人气象,有一法很管用,就是从自己的良知之心认得。自己的良知与圣人一样,圣人也是人,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圣人之心以良知之心为心,如果我也以良知之心为心去立言行事,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第四个问题,大意是有事无事的问题。人都是这样,有事的时候,感觉好充实,特别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时,更感觉生活的有滋有味。一旦无事时,就会“饱暖思淫欲”。这是人的通性,包括圣人也不例外,只不过圣人能时时处处用到良知之心,并践行良知之意。常人就不行了,就会歪想歪做。读罢此文此段以后,才深感是自己没有真正的实致良知所致。如果一个人真正的致良知,他时时处处、分分秒秒都会致良知。

      第五个问题,大意是格物致知的问题。“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工夫亦未尝知也。实则是,实践出真知也。

      第六个问题,大意是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的问题。这段话,很让人受益。以言语谤人,其谤浅;如果言过其实,则是诽谤自己也。做人不能诽谤他人,特别是在背后更不能这样做,如果做了,不光是小人,更让人不耻。“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闲谈莫论人非”,古人的话是有道理的。对已这样,对外人也要这样,如果别人说我是非,我应该“闻过则喜”,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呢?一旦别人说了自己的过,并坦然受之并努力改之,不是没有错了吗?这不是上天安排此人来提升自己的吗?不正是“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第七个问题,大意是性与气的问题。对于这一问一答,不知同学们是如何理解的。程朱之论不好理解,就是阳明先生之论“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慢慢地悟,才有点眉目。孟子讲性善,是就本源而言的。但是,性善的锋芒只有在气上方能看到。也就是说,性中有气,气中有性,性是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气能通过形体表现出来,但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性了,二者是合一的。我就是这样理解的,与大家分享。

      我感觉,七个问题七个答复,循循善诱,鞭辟入里,道出了致良知的心之本体,并建立在致良知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笔不前驰。

你可能感兴趣的:(阳明心学116――良知是立言行事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