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 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阅读起因:

这本书在中文的时间管理类图书里,可谓如雷贯耳。如果只去看GTD之类的英文书,是没法发现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位对待时间近乎虔诚的奇特的昆虫学家。在小破站看了很多介绍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视频,其原理很简单,但也仅限于方法的阐述,没有更多关于柳比歇夫人物的解读。5分钟的短视频,在任何时代都没法替代200页的阅读和思考。

感想:

大概花了3~4个小时,边看边停下来摘抄。作者格拉宁(1919-2017)是一位饱含激情的作家,著作此本“文献散文” 的1974年,作者55岁,曾懊恼自己在这个年龄开始使用时间统计法是不是有点亡羊补牢。如今我们回看,55岁在他活了98年的长寿人生中,正是壮年。1974年,正值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苏勋宗在位时期。

这本书在国内1983年翻译出版。就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书籍一样,理想主义最得到追捧,从翻译的字里行间似乎都能感受到翻译家们的澎湃热情。

开卷读了一会儿,会很快发现这不光是一本介绍时间管理的工具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的人物小传。许多人会在阅读中想起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想起先贤们的吾日三省吾身,志当存高远。

也真是任何时代的人都会有今不如昔的感慨。作者感叹孕育出柳比歇夫的上世纪初和十月革命的俄罗斯文化即将成为明日黄花。而今时今日这碎片信息爆炸利己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但凡谈点跟钱没关系的理想也都不合时宜了,柳比歇夫大概只属于上世纪的故纸堆。

记录什么:

以为是本时间管理的工具书,所以读书时带着几个问题:

1. 详细记录生活的额外时间花费?

从柳比歇夫的记录来看,每个月3小时。

2. 什么值得记录?

柳比歇夫记录的是工作,细分到主要和附加内容;娱乐(看戏,交友,书信),通勤。可以借鉴,但主要是看个人目标。

这书放在今天,就是一本披着时间管理的外套,探讨人生信念和理想的书。要是没有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人生目标,浑浑噩噩过一生更适合,无需考虑学习用时间统计法自我折磨,因为学了也终会放弃。

摘抄:

112页:有一 点他知道得非常深刻,而且曾多次向别人说起过:谁同现实 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120页: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120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133页:在季米里亚泽夫的学术著作中到底 有哪些精神品质吸引了柳比歇夫?(1)忠于纯科学事业; (2)意识到一个科学家对人民和对社会的社会职责。

134页:在他崇敬的每一个科学家——卡尔·冯·伯尔、法布 尔、哥白尼——身上,他总是把道德因素放在第一位。任何 时候都不是笼统、抽象的道德,而总是某些具体的道德品 质,某些实在的和积极的心灵特征,激起柳比歇夫无限的钦 佩。

141页:他不是爱好虚荣,而是 有功名心。这两者是迥然不同的。

141页:他不期待别人的赞扬,他学会了自己对自己作出公正 的评价。时间统计法提供了客观的指标,能说明他的情况。

146页:德谟克利特有句话:决定人的精神品质的,不是他的行为本身,而是他的意图。

158页:有的不是夺目的闪光,而是忍耐。是从不放松的 自我检查。

159页:因为要在每日每时的自我克制 中感到幸福,需要具备怎样一种精神力量呀!我们虽然从远处观察这一不断升华的精神,但也仍然禁不住产生欣喜 和羡慕之感,禁不住对这人类精神的巨大能量深表敬佩。

166页:这里问题就在于:只有一个人向自己提出崇高目标时, 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168页:我认为,从对待时间的本领 这方面来说,柳比歇夫可能是伟大人物之中最伟大的一位, 是他第一次找到了效率极高的支配时间的方法。


摘抄中的“ (1)忠于纯科学事业; (2)意识到一个科学家对人民和对社会的社会职责”,可不就是搞科研时我导师整日耳提面命的 fundamentally important/technically relevant。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3-31 - 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