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你们并非药神, 但我想活下去

时下广受热议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自7月5日上映以来,已达二十多亿票房,豆瓣评分高达9分。微博,朋友圈纷纷被它刷屏。许多艺人,媒体人也纷纷发表观影感想,高度赞扬此片。为国产影片能够采用“看病难,看病贵”类型社会题材,并且达到如此深度表示震撼和感动。

图片发自App

电影本身的情节并不复杂。由瑞士公司开发的抗癌药,在中国的价格远高于印度的仿制品价格,但药效相似,于是没钱买药,只能等死的患者们便将求生的希望寄托在走私并贩卖印度药的男主程勇身上。程勇(徐峥 饰)算是现实意义上的中年油腻男了,经营着一家性保健品店,失意又失婚。癌症患者吕受益(王传君 饰)的到来,让他走上了一条困难重重但又商机无限的“买药之路”,一发不可收拾地做起了治疗慢粒白血病的印度仿制药独家代理商。 由此,一个中年危机的底层屌丝一跃成为病友们的救世主。

情节的巨大转折出现在吕受益的自杀。当卖假药的假院士张长林(王砚辉 饰演)开出高价要买断程勇的代理权的时候,程勇动了心。张长林接手代理权之后,坐地起价涨到2万一瓶,而后张长林被举报跑路,仿制药早就断货了。吕受益最终自杀了,撇下了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可以说,吕受益是整部电影的戏眼。他的病促成了程勇代购仿制药,他的死让程勇重新审视自己,再一次帮病友代购。这一次,道义驱动生意人程勇的行为,降价到500元一瓶的仿制药,走私到国内,他原价卖给病友。程勇的精神升华自此得以实现。

图片发自App

事实上,主人公程勇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油腻又有些猥琐。曾坦言对妻子有过家暴;离婚的前妻要带儿子移民,而他却自私地一再阻扰,最后甚至失手打了怀有身孕的前妻进了派出所。结果身为警察的小舅子跑来为姐姐出头,准备胖揍程勇一顿的时候,他却畏畏缩缩,胆小得缩在墙角。他倒腾起印度“仿制药”,绝不是因为正义感和人道主义,而是一个生活困顿、婚姻失败的中年男人,面临最直接的需求:钱。他一开始想得只是赚钱获利。钱,搭建了程勇和吕受益之间的关系网;钱,驱动程勇把代购仿制药做成生意;钱,聚拢了大批因病致贫的患者前来求助。

图片发自App

尽管如此,这个和你我一样的小人物,导演却在他身上埋下了一种品质,叫做善良。例如,当黄毛彭浩没钱卖药过来抢药的时候,他虽痛揍了黄毛一顿,但是看到黄毛住在简陋出租屋中却还把药分给其他病友的时候,他是有恻隐之心的。送风韵犹存的单身妈妈思慧回家的时候,他满脑子想得都是男女关系,可是在见到思慧女儿怒目相向的脸后,面对思慧的主动投怀送抱,他却兴味索然。遇到卖假药骗人的张长林时,他开始只是想报警,可是看到刘牧师,黄毛挺身而出和卖假药的动手时,他又义无反顾的加入其中。正是这种叫做善良的种子,实现了电影后半段他从小人物蜕变成英雄,实现了整部电影的人道主义升华。

图片发自App


陈佩斯老师说过:“每一个喜剧都有一个悲剧的内核。”小人物身上悲剧的内核就是他们身上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仍然有一些闪光的品质,程勇从一个小人物变成英雄人物,整个过程完整而渐进,这也是电影成功的重要一部分。

有人说,《我不是药神》是中国版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讲的是,达拉斯的一位电工被确证为艾滋病晚期,为了能够活下去,他开始研究各类未受当局批准的抗艾滋病药物和替代疗法,甚至非法走私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各种抗艾滋病病药物,联合病友成立了俱乐部。而我觉得,《我不是药神》其实更像《辛特勒名单》,一个发战争财,唯利是图的商人蜕变成为大众英雄的故事。

贫与富,生与死。《我不是药神》是一部有社会意义的电影,让观众对白血病患者有了深刻的认知,道出了白血病群体的生存现状。

电影中,一位同样患有慢粒白血病的老太太,拦住警察时说了段台词: “领导,我求求你,别再查假药了行么。这药假不假,我们这些吃的人还不知道么?我吃了三年正版药,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可你们非说这是假药。不吃药,我们就只能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老太太的另一句话,让曹斌心里更动摇:“谁家还没个病人,你敢保证你一辈子不得病?”

他们保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命。

癌症能夺走一个人的生命、摧毁一个家庭,就像一位病友所说“房子没了,家人跑了”。以此为题材创作电影本身就有了沉甸甸的重量。《我不是药神》没有浪费这个题材,而是给予充分的尊重,甚至尽可能的减少艺术加工。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实在太残忍了,但事实是,现实远比电影更加残酷。

图片发自App

当代中国电影相对缺少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题材。《我不是药神》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陆勇案”,反映得是老百姓异常关心的“高药价”问题,这种题材在中国电影中是前所未见的。而敢把这种电影拍出来,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应当有很多人特别钦佩两个邻国出品的电影。一个是韩国,《熔炉》《素媛》《辩护人》,揭露幼童性侵现状,韩国人用电影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法律。另一个是印度,《摔跤吧爸爸》《起跑线》《方寸之爱》,主张男女平等,抨击教育弊病和高企的房价,印度人用“现实”刺痛现实。而在我们国家,刺痛国人的现实,总是以小众的纪录片的形式出现。比如《人间世》《生门》,尽管好评如潮,但依旧没登上大荧幕。《我不是药神》也许会被批不够好,但它带着善意,并且以这种敏感的社会题材,过了审,上了大银幕,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疾病,把病人、药企、警察、药贩子、病人家属等等角色联系起来,放置到故事里。这几样身份总是在我们身边。当我们面对银幕,同理心让我们感同身受地落泪。另外,这个“改编自真人真事”的标签,本身也就戳中了人的泪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你们并非药神, 但我想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