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一条低风险的封闭路径
我的投资理念可用一句话概括:立足于基本面的(生物医药)成长股投资,并且长线持有。
投资者喜欢引用尼采的那句话:“那些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加强大。“然后一上场就被杀死了。面对浩瀚无边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无穷数据和变量,个体的应对能力非常不匹配,与风险正面相对几乎没有胜算。
境由心生,在股市是成立的。许多在现实中体面的人,却在市场中过着卑微的人生,他相信庄家、收割,那么丛林法则就是真实存在的,他每天都会遇上庄家、收割。他自认为是强者,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然后猥琐收场。
有没有一条路可以绕开这些丛林,或者这条路本来就平直宽阔,岁月静好。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孙子兵法》最著名的一句话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就是认知问题。
我首先要认识自己是弱者,外部风险不可能战胜,自身弱点不可能克服,不要指望依靠主观努力取得投资成功。
从弱者思维出发做减法。
我可以建构一条封闭路径,屏蔽外部风险,隔离自身弱点。确定性、程式化,尽量减少主观性,最大程度降低出错概率,风险和弱点依然存在,只是无从暴露。
第一件事是选择赛道。“我曾经见过人类无法想象的奇迹,云南铜业从9元到90元,然后从90元到9元,而所有过往都将消失于时间,如同泪水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时间,到了!”周期股坐过山车,烟蒂股沉闷冗长,科技股节奏太快,“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就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在一个快速迭代的时代,过几年,有些行业可能整个都消失了,而生物医药永续,虽然有科技属性,但头部公司会长期存在。生物医药赛道的优秀现在已是共识,不多讲了。
第二件事是选择股票。高瓴张磊说过一句令人动容的话,“选择与谁同行,比终点更重要”。在生物医药投资之初,买入每只股票,我会至少准备一年。2015年第一次股灾时,开始观察恒瑞医药。千股跌停,恒瑞刚开始也大跌,但很快就不跟了。当时对生物医药了解甚浅,但是依据经济学原理,价格包含了大多数信息,随后,分析研发管线、管理团队、商业能力、财务数据,特别注意到恒瑞上市以来没有再向市场融资一分钱。这样一直到2017年初,我再也等不下去了。2017年中相继买入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药明生物40元时没买到,就一直观望,因为不是太理解估值和护城河,直到两年半以后,终于想明白了,100元附近买入,也不觉得晚。选最强的行业最强的股,依附于强者,这就是弱者生存逻辑。与其依靠个人的主观努力在风险重重中取得超额收益,不如让这些强势股去熨平波动,跑赢指数。
第三件事是选择习惯。前面说了隔离自身弱点,其实不能完全做到,并不是说选到好股就风平浪静了。也许是以前做分级A时对几厘钱差价都比较敏感,有了日内交易的习惯,总是忍不住做T,高抛低吸,降低持仓成本。然而注定失败,做对9次,做错1次就全盘皆输。除了恒瑞医药不敢动以外,几乎所有持仓股票都被买飞过,有时想都没想,抬手就卖掉,然后被迫追高买回,恶习深入骨髓。所以,长期以来我的所有烦恼皆来自于股票上涨。这种交易习惯直到几个月前才完全戒掉,后来规定自己只能做正T,低买高卖,然而,港股加仓需要非常慎重,2018年底,连续加仓中生、石药差点把我拖进无底深渊。选股也经历过冲动,有两三只股票准备不足就买入,然后很快止损离场。所以,最好的习惯就是多数事情都不能做。
“先胜而后求战”,在集思录,成功投资者都设定了自己的边界和路径,有人只做可转债,或者主动基金,或者折价封基,或者ETF。
创新药的估值和选择逻辑
赛道和习惯选定之后,不会变化,剩下的唯一可做事情的就是选股。现在谈一下对生物医药股票的理解。
如果说A股95%以上都是垃圾,可能不会有什么反对,在生物医药行业也是这样的。即使2019年以来全体生物医药涨到泡沫化,依然坚持这种观点。在一个板块整体无差别上涨的情况下,平庸股票上涨来自于β,拉长时间,还是尘归尘,土归土。投资者应该保持清醒,思考一个经典问题:这一切到底是能力还是运气?个人选股能力是否被证伪?
投资医药股,看PE、PB帮助不大,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研发管线、现金流、商业能力。
这里借用“不可能三角”概念,并非意在互斥,而是三者很难兼备,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都不能同时做到研发强、现金流好、商业转化率高,两只手向空中抛起三个鸡蛋,左支右绌,总有接不住的时候。
能否打破“不可能三角”定律?以这个基本面标准筛选出来的企业只有6家,恒瑞医药、迈瑞医疗、中国生物制药、瀚森制药、石药集团、齐鲁制药(未上市)。最终表现就是非常有韧性,能够平滑经济周期和政策冲击,每季都能交出稳定的财报,无惊喜,无惊吓。
为什么出现不可能三角现象?现金流是生物医药的中枢环节,造成企业各部分的紧张、牵扯关系,非常难以平衡。如果一家企业看上去很好,但是某方面存在重大瑕疵,那么只能惋惜了,木桶最短一块,几乎不可能补上。
先来看段永平早年的几句话:
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不是算法,是思维方式,不要企图拿计算器去算出来。
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
我在投资里用定性分析确实比较多,这也是我和华尔街分析家们的区别,不然我怎么有机会啊,不能简单的单纯看数字。
这是非常重要的判断,直接可以得到一个推论:投资生物医药,不需要专业知识。
我以前做低风险套利,需要量化分析,需要计算,而做股票是非线性思维,定性分析,常识足矣。
生物医药的研发管线,是投资的进入障碍。书本上讲,生物医药估值采用DCF模型,对pipeline进行未来现金流折现。然而并不能量化,恒瑞和中生,管线繁杂而不透明,未来的商业变现也不能精确。迈瑞一年500个注册批文,一个都不公告,只在半年报、年报简单罗列,普通投资者要整理出完整的管线是不可能的。所以,未来现金流折现是思维方式。
不需要生物医药专业知识,只需时间和常识。但是你需要一直看,用一年时间每天都看,你就会明白,恒瑞、中生管线丰富,梯次推进,层出不穷,就像投资分散持有蓝筹股组合,东边不亮西边亮,风险很小,波动不大。石药恩必普、中生安罗替尼、恒瑞阿帕替尼、PD-1,都是把爆款的商业价值榨干到极致的经典,商业能力不用怀疑。这些都是定性分析,研发管线、现金流、商业能力能够判断出强弱程度即可。
现在从市场和价格的角度来解读当初恒瑞医药、迈瑞医疗、泰格医药、药明生物的买入逻辑,并非提倡立即买入当前整体泡沫化的生物医药。
在一个完全市场中,价格包含所有信息,而股市长期来看是有效的,并且越来越有效,所以应该承认市场长期选择的合理性。
如果一只股票上涨,不是短期资金炒作的结果,并且长期向上,那么股价就是市场长期选择的合理结果,背后有基本面的逻辑。股价反映的信息,你可能理解,也可能不理解,但请保持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