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里的执念

我暗地里关注过一个网友,是一个在豆瓣写评论的女孩子,或者男孩子。我不确信,只是看头像与网名而做出的猜测。我时不时的会在她留言里点赞,却从未跟她私信过,更谈不上认识。只是过一两个月,登陆进去,默默的刷会儿她的主页,对那些感性的文采有着刻意的执念。

我在豆瓣上也不单单刷她一人的主页,也曾实行雨露均沾,关注的人里有文青、才女、萝莉、大叔、非主流、女汉子……我只能从指甲壳大小的头像上猜测。但唯独她,是每个月都有更新,至少我每次登陆进去,她的主页都有新鲜的文章出炉。我登陆也固定,有时一两个月进去一次,有时过了半年才想起。

最初在豆瓣上找到她,只是因为一部电影,那些年央视的电影频道都还播过——《英国病人》。原著是加拿大人写的,电影是在美国奥斯卡获的奖。她在简短的影评里用了“跨越边界的信奉者”这样的词。虽然我不赞同那样的形容,却被深深吸引。


关注这个人,却是因为她推荐的一本书。戈迪默的《七月的人民》,那是我第一次读南非作家的书,也是第一次感受到破折号在段落间跃动的力量。叙述的是远在南半球的革命,风暴却在每位读者心中升起。也正是这本书伴我渡过了待业在家的时光。

还有一次,我关注了她创建的豆列,里面包含了十五张世界音乐风格的唱片,以九十年代的居多。那时候,我还比较热衷去老旧的唱片店淘些实体的音像。有一次,在仲夏的傍晚,我像找了魔似的,逛街时有了按图索骥的奇妙想法。在好几所大学附近瞎逛,一个一个音像店寻找那些没有歌词的世界音乐唱片,仿佛成为我流浪生活的一剂解药。已经忘记当初因何原由,如此的不着家,但有些旋律却永远流淌在那些阴暗深邃的时光里。

老有人说网络是虚拟世界,但在我看来,更近似一个平行世界。一个立体具象,一个荧屏二维,两个世界无论在哪一个世界,我们都是微小的存在,在海海中浮沉往复,又终将成为别人的时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里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