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达成指的是对目标达成抱有一种毫无疑问的态度。
通过“封锁行动”来强化影响力,养成新习惯。
成功者不追求动力,只要求做事有“理所当然”的态度。
想要拥有激情,首先要追求速度。
—— [日]横山信弘
1、“绝对达成”:把目标达成看成“理所当然”
什么是“绝对达成”?“绝对达成”需要对目标的达成持有一种毫无疑问的态度,“这次做得比上次要好”或者“已经很接近目标了”,这些都称不上“绝对达成”。不管情况再怎么坏都一定要达成目标,这才是绝对达成的定义。睡前刷牙,大家都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同样,每天早上按时上班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有了实际行动,才实现了我们所说的“理所当然”。在这里,我们把目标达成看成“理所当然”,并且要把这些理所当然的事转变成现实。
2、要达成目标,干劲和动力必不可缺吗
“绝对达成”的核心是什么呢?是意识。
需要怎么做才能拥有这种意识呢?我认为这种理解并不合适,甚至这些做法会阻碍绝对达成。当一个人的干劲和动力高涨时,会朝着目标达成拼命奔跑。然而过了一段时间,等这些干劲和动力慢慢减弱后,人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我知道不该这样,但我就是不在状态”。这时候人就会陷入一种怀疑自己、担心目标无法达成的消极状态。
这是我们人类的正常思维,所以我认为,拥有干劲和动力,某种程度上对于绝对达成弊大于利。
3、达成目标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本书里面,我反复阐述一种思考方式——绝对达成意识。要想掌握绝对达成意识,干劲和热情都不需要。如果要做个比喻的话,绝对达成意识就好比电脑的操作系统,一旦掌握了以后,产生一种认为做什么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思考习惯,工作自然也就顺畅了。
达成目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你每天工作时是这种状态吗?
4、习惯=影响×次数
请大家想一下,眼前有一个很重的圆球,正从一个斜坡上滑下来。如果我想让这个圆球停下来,或者让它拐弯,又或者使其逆行,那么我该怎么做呢?
方法不外乎以下两种:
◎施加一个很强的外力。
◎重复施加多次微弱的外力。
也就是说,圆球运动轨迹的变化取决于外力施加的强度和次数。由经验积累而成的思考方法和习惯,就好比我们所说的这个笨重的圆球,想要改变思考方法和习惯,我认为“影响×次数”是不可或缺的。
想做出改变,就需要自己在背后推着自己走,即便每次只产生一点点效果也不要灰心,要坚定地、不停地推着自己走。“来干吧”“该行动起来了”,如此鼓励自己动起来,如此使强化意识的次数不断增加。
由于每一次强化意识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必须每天坚持下去,一点一点推动自己,达到积少成多的效果。
5、“通过日积月累的小事情而走向成功”
能够做到别人无法做到的事情的人,能够持之以恒直到做出成果的人,其中的大部分人取得成绩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不信的话,你可以试试去问他们:“你是因为某些契机才完成这样的事情的吗?”
听完他们的回答你便能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是因为什么重大的契机而取得成绩的,都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小事情而走向成功的。因此,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次数”十分重要。读者们请通过不停地累积次数来渐渐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吧。
6、专注于增加强化意识的次数
想要从“道理我明白,但就是做不到”的状态,上升到做事有目标绝对达成的状态,“次数”十分重要,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但是,单凭“来干吧”“该行动起来了”这类语言鼓舞自己,是无法养成新习惯的。
对于无法马上采取行动的人,可以先专注于增加强化意识的次数。因为一般人,特别是那些经验丰富的人,很难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方式,对新事物积极采取行动。而且,如果长期只说不行动,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工作作风。一家公司里如果存在这样的风气,会让员工们丧失干劲,即便领导经常批评下属说:“我们公司有个坏习惯,全都只会嘴上说,却没有人真正去做。”但因为作风已经形成,改善效果一般也不会理想。
7、行动封锁:把行动计划进行到底
当意识形态的“影响×次数”进行到一定时期后,接下来就要开始行动上的“影响×次数”了。而加强行动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是行动的“封锁”。
我把行动计划进行到底的决心称为行动“封锁”,也就是计划以外的情况都不考虑。企业坚持“封锁行动”,就好比关门一样,一旦宣布封锁,门就不会再次打开。但每当我问咨询方“封锁了吗?”的时候,却发现很多人会做不到,甚至还有人问我“如果做不到的话该怎么办才好?”“做不到还要继续进行‘封锁’吗?”产生这样的想法的人,如果计划是别人给你制订的还说得过去,如果是自己决定的,就必须坚持下去。
很多人听到“封锁”一词,内心就感到十分纠结和不解。其实即便是相同的行动,“有封锁的行动”和“没封锁的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力也不同。也就是说,只要做的是被“封锁”的行动,那么即便是一个小举动所产生的效果也要比没“封锁”的行动大。
8、先正确地积累“量”,再关注影响结果的“质”
想要完美完成工作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只能通过不停地反复操作使工作达到最佳状态。
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孜孜不倦的人,更容易进入我们前面所说的简单快捷的状态。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追求“质”的话,那么她的训练大概很早就已经结束了。因此,行动时先追求“量”,后面再考虑“质”。
9、“费心思去寻找所谓的捷径根本没有意义”
对于无论如何都要达成愿望的人,有些事情我必须要告诉你们,那就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太过在意“效率”。有些人明明很想实现梦想和目标,却期待不劳而获。既不想付出汗水,也不想付出金钱,却整天想着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梦想。
达成目标从来就没有什么捷径,所以费心思去寻找所谓的捷径根本没有意义。
10、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的人有两种
不过,现实中的确有人能够不下很大工夫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成果。
我把这些人分为两大类:
A. 偶然取得成功的人
B. 跌倒千百遍也不气馁,不断积累“自身资产”的人
对于A类人,举个例子来说,就好比100个人在猜拳,最后留下的人即胜利。这种偶然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的人,误以为是自己有实力,于是兴高采烈地去出书、开经验分享会,等等。而我认为这种成功没有再现性,所以不管别人怎么模仿都很难实现。
因此,值得我们参考的是B类人。
11、成功首先要知道“该下多少功夫、要走多长的路”
B类人属于那种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事先给自己定下了高目标,在实现过程中面对挫折越战越勇,最终取得胜利的人。这类人已经不需要通过我们前面所说的“影响×次数”来加固自己。这类人已经拥有丰厚的“自身资产”,虽然无法用肉眼看到,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这些“资产”,B类人不可能这么快就取得成功。
所谓“自身资产”,其实包含了很多东西,有人脉、知识、交际能力、分析能力,等等。其中还包含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概算能力”。
根据主动付出量和期待回报量两个因素设立的假设,我将其称为“概算能力”。这种能力相当于一把检测事情假设有效性的尺子。“概算能力”跟一个人是否比别人聪明,或者说话是否得体这些因素没有关系。
关键取决于能够概算出自己为完成某件事情所付出的努力能得到多少回报,这就是我所说的转化率。
12、“不会因为缺乏动力而无法投身于工作中”
这里有一个大家都不怎么知道的事实,原来动力一词2001年才开始频繁出现在日本的媒体上。也就是说,动力是一个近些年才被频繁提及的单词,过去谁也不会因为缺乏动力而无法投身于工作中。
假如“早上9点出门上班”“和客户约好了上午11点见面”“1小时内完成20个组装作业”“傍晚6点前交付所有货物”等情况早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还要动力干什么,因为这些事情已经成为了“习惯”。
潜意识当中我们就知道,意欲或干劲不能左右一件事情的完成情况。
而我刚才说到的那些事情,早已在大家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被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已经习惯化了,所以,干劲或者动力都无法阻碍其被完成。
13、越有能力的人越不谈动力——提防“干劲缺乏”
那些认为目标无法达成、认为自己被意欲或者干劲干扰的人,其实他们根本还没弄清楚对自己来说哪些事情是理所当然,哪些不是理所当然。
“目标无法达成、期限无法遵守、说过的事情无法完成什么的,我也没办法啊……”“因为根本提不起劲来……”如果一个人这样想的话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是极其傲慢的想法。
不要纠结为什么没有干劲这种没有答案的事情还有个更大的问题,是很多人依然主观地认为:并不是因为我懒惰。甚至还有人会去问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绝对不是因为我懒惰,本来没打算怠慢的,但就是提不起劲来。尝试过一些能够让人打起精神的方法但还是无补于事,你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不要再去纠结这些问题了,因为根本不会有答案。那些纠结如何找到干劲的人,就好比纠结在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上,陷入了一个无限循环当中,只会让人越来越颓废,这种状态才是真正的干劲缺乏。
14、只要“理所当然”的感觉还在,就不会有没干劲的烦恼
这种状态如果放任不管的话,人就好像陷入了泥潭一样。而那些拥有绝对达成意识的人,总能正确认识到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如果理所当然的状态与本人现状产生了“裂缝”,我们应当自然而然地动起来,把裂缝填埋。只有问题被解决了,才有工夫和心思进行下一步工作。
只要“理所当然”的感觉还在,就不会有没干劲的烦恼。我发现最近社会上的“懒惰”风气已经收敛了很多。但其实大部分人都会有这种情况,在一段时间出现厌烦或者没心情的状态,一旦出现这种状态,就需要自己调整一下心态了。
对于该做的事,一旦决定好目标和期限之后,剩下的就是放手去做。
而许多该做的事没能完成,其实跟动力并没有关系,只不过是因为自己懒惰罢了,这点自觉性是每个人都应该要有的。
15、“激情”与“气势”的区别
大部分经营者或者管理人员都很喜欢对员工使用“激情”这个词,例如,“拿点激情出来,为社会和公司多做贡献”“我在你的工作中感觉不到激情”,可惜的是大部分员工很难从这些话中孕育出激情。
激情到底是什么呢?
所谓“激情”,引用字典上的解释就是情绪高涨、振奋或者热情。我们生活中还有人将激情解释为气势,很多人以为它们的意思都一样,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其实两者的本质截然不同,区别在于持续性。气势强调的是“点”,形容在某个特定时刻为了做好某件事集中精神。此时大脑会分泌肾上腺素使得人的情绪高涨,从而产生气势。
而激情并不是瞬间的产物,它是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使心情维持的高昂的状态。所以“激情”强调的不是“点”而是“线”。
“气势”可以通过大声呼喊、拍打面部等途径获得,获得方法比较简单。但是“激情”就得另当别论了。为了保持“激情”的持续性,我认为某件事情对主体的意义,以及主体对该事情的着迷程度这两个因素必不可少。
16、激情通过速度产生
要判断哪些人有激情,哪些人没有激情,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速度。虽然个别没有激情的人也有速度感,但只要是有激情的人,就绝对不会没有速度感。做事慢慢吞吞、不找人帮忙就无法解决问题、遇到事情总是很被动……如果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那这个人绝对称不上有激情。
相反,有激情的人即便面对着自己不情愿的事情,因为本身就是个有速度感的人,在做事过程中也会被逐渐燃烧起来,激情的火种也会被点燃。
17、“用快到连抱怨都没时间的速度去工作”
通过速度来推进事情,人的大脑能进入兴奋状态,并渐渐理解眼前事情的意义,随之情感变得越来越强烈,最后激情就诞生了。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工作没有激情,首先不要思考为什么没有激情,不妨试试用比过去快一倍的工作速度去完成当前的工作,用快到连抱怨都没时间的速度去工作,并维持一段时间,很快你便会发现内心深处有一股热流正慢慢涌上来。除非你是那种面对任何事情都能够立刻产生激情的人,否则想舒舒服服地坐在电脑前,然后期待激情突然自己冒出来,是绝对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