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平 || 睡眠这件事


最重要的是对睡眠的态度。过分重视睡眠和对失眠有顾虑,睡不着心里烦躁不安,都是有害的态度。能够做到听其自然,失眠便不足为害。

沐浴新阳光,学习爱的艺术

很多人曾有过睡不好的情况,为失眠所困的人也不在少数。李老师今天的文章以一例“睡眠感丧失”的咨询案例,为我们普及了睡眠这件事。就心理层面而言,失眠更多的是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常常是自己感觉没有睡觉或睡得很差。对于睡眠,有一些知识有必要了解,如“最低睡眠需要”等,详细内容请看李老师的文章。(见下方链接)

因为李老师的文章,翻阅学习了心理学教材中与睡眠相关的内容,整理如下,以对睡眠有更多的了解,对失眠能理智看待。

睡眠是一种占据人生三分之一的神秘状态,如果你活到90岁,那么你会睡将近30年的时间。在心理学中,睡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领域,在这种状态中,人们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意识几近消失。

我们通常认为睡眠是在晚上进行的一个将近8小时的过程。但是这种模式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时间相当晚,也主要局限于工业化国家中。人类的“自然”睡眠倾向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模式,是在任何想要睡觉的时候入睡,无论是白天较短的时间段,还是晚上的时间段。我们的睡眠——清醒周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我们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取决于多个因素。遗传是其中之一,它决定了个体睡眠需求的个体差异。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特质和习惯,如:平均睡眠时间长的个体往往会更具艺术才能和创造力,他们更容易紧张不安,也更容易不遵守规则,而平均睡眠时间较短的个体往往会更加精力充沛,他们的性格也更加外向。

当人们对自己的睡眠时间感到不满意时,通常会被诊断为失眠症( insomnia)。患有失眠症的个体大约占所有成年人的三分之一,因此它是最常见的失眠障碍。数羊并不能帮助你克服失眠症,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想象一些可以让人镇定但又复杂的场景会更有帮助,比如瀑布。

对失眠者的调查发现,4/5 的人把他们睡眠的开始跟不愉快的生活事件联系在一起,只有1/5的人认为失眠跟生活事件没有关系。后者很少找医生和服药。这说明,失眠的痛苦恐怕主要源于不愉快的生活经历。

失眠一旦成为慢性,病人的生活风格便发生显著的改变,配偶和周围人对病人的态度也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对病人不利,使病人的社会适应发生困难。继发性不利因素不清除,失眠往往很难改善。

一般地说,慢性失眠不宜服用催眠药,道理很简单,往往不解决问题,且容易导致药物依赖。即使不造成依赖,长期服药往往使药效下降,副作用的害处迟早会超过好处。

睡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习惯。因此,为了防止失眠和治疗失眠,养成和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是很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对睡眠的态度。过分重视睡眠和对失眠有顾虑,睡不着心里烦躁不安,都是有害的态度。能够做到听其自然,失眠便不足为害。

(注:以上摘自《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和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

由上可以看出,如果过分重视睡眠问题,总是担心失眠问题,或是因为失眠改变了生活风格,打乱了原先的生活秩序,甚至导致全家都如临大敌,所有这些都是对失眠的强化,只能造成恶性循环。

持有平常心,相信身体自己会调整,有睡不好的时候,也会有睡得好的时候,一切顺其自然,不把失眠当成问题,这在心理学中称为消退法,反而能够降低问题的发生。

还应正视导致失眠的不愉快的生活经历,用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行动去面对现实。




李克富 || MSR:最低睡眠需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延平 || 睡眠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