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或人格分裂这个词,相信大部分人都是从电影,电视剧,小说这样的艺术作品之中初次了解。而事实上,因为艺术创作的需要,往往对此进行了大量的二次加工,甚至某些作品中为了博眼球而进行了过分地夸大。
这就使得大众对「多重人格障碍」的认知产生了一定偏差,甚至有歧视、猎奇的心态在里面。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被诊断为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人是比较少的,甚至可以说是罕见。有些从业几十年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都没见过此病例,甚至在部分心理学派或从业者之间都存在争议。
那么,今天我们就了解下「多重人格障碍」是如何被大众所高估,
首先,我们容易把日常的过激行为与疾患所表现的临床症状——混淆
一个人易怒,或喜怒无常,或处事两面派、多面派等,看上去就像是多个人在不停的变化。再者我们常常说,A君对家人一个态度,对客户一个态度,对朋友又是一个态度,就像是人格分裂。
实际上,这些行为只是心理防卫机制之一,是一种含有自欺的成分,用以逃避现实或内心的不安。本质上,“我”还是那个“我”,其心理特征、行为(思维)模式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
也有很多人将其与精神分裂混淆,其实两者有本质上的差别,简单说人格障碍是内在的混乱,而精神分裂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错误认知。(之后会单独做一期来说明)
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人,发展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独立的。其具有稳定、发展完整、拥有个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能力,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
比如美国的威廉·密里根,就是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人,他所发展的人格中,包括:
一个22岁。南斯拉夫人,体重210磅,虎背熊腰,黑发,八字胡、色盲。充满憎恨的人格,脾气暴躁。
一个4岁。天生的聋子。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发出像蜜蜂般滋滋的声音而感觉到脑部的震动。
对影视、小说中的人物误解,曲解
多重人格障碍,属于解离性障碍(又名 解离症)中的一种。
但往往在影视作品中,一些心理防卫机制的表现,或者其它人格障碍,都被错误或有意地刻画出了多重人格的表现。比如,反映主角内心独白或内心侧写的镜头,容易误认为是“第二个他”的双重存在。
尤其是对精神分裂的拍摄表现,往往在主人公的视觉中出现一个或多个其他人物,而这些人物恰好又与主人公在性别,相貌,行为上完全不同。很容易被理解为其就是主人公分裂出来的多个人格。
《黑天鹅》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就很容易被理解为患有双重人格。其实它主要讲的是家庭中父母产生的投射性认同,以及压制,移情等心理防卫机制。(也是部好作品,之后会解读)
我们更喜欢接受“难以理解”,不喜欢“无法解释”。
未知,是我们恐惧的来源。
当我们观察到一些反常行为或现象时,为了应对内心的不安与恐慌,就会自然地把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了解的知识用来归因。以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让自己能够接受,减少不安的产生。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无法控制地情感发泄,突然失常、哭叫、打人、毁物等,发作时有轻度的意识状态,发作后部分遗忘。大多数人会自然的想到这就是 多重人格。
其实这是癔症,又名分离性障碍,或歇斯底里症。在中国传统的讲法,具有同等病征的病况一般被归类为中邪、鬼上身。而琼瑶剧里的可云就属于癔症。
另,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比较火的韩裔女生Jess,也被大多网友认为是多重人格障碍。但心理学家认为那就是癔症。癔症也会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两种或以上的完整人格,不同人格之间还可能存在各种关系,交流。(之后也考虑单独做一期来分享)
总的来说,多重人格障碍是罕见的,且大部分多重人格与童年发生严重的创伤有着紧密联系(因为此时正是人格的形成阶段),它并不是一个能够轻易患上,或者容易治愈的病症。
我们不要将多重人格障碍这种疾患过多地妖魔化,更不要对其产生厌恶、猎奇、偏见等心态。
最后推荐两部电影,之后也会做相关解读
1.《分裂》(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
2.《马柔本宅秘事》(主演:安雅·泰勒-乔伊), 个人更喜欢这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