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六章读书笔记

婴儿不仅能够学会一些受人欢迎的行为,还能够通过观察其他的“专家”同伴学习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本章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幼儿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一、社交能力形成的根源;二、关系的形成;三、婴儿间的差异。

一、社交能力形成的根源:

婴儿的情绪:表情似乎是婴儿情绪状态的提示器,无论文化差异有多大,婴儿基本的面部表情有着惊人的相似。研究人员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天生就具有表达情绪的能力。尽管婴儿展示了相似的情绪种类,但是不同的文化环境婴儿情绪的表达程度各有不同。

体验情绪:情绪有三种成份,生理唤醒成份,认知成份和行为成分。大多数的研究人员认为,婴儿的非语言表情代表了真实的情绪。事实上,情绪表情有可能不仅反映情绪体验,而且有助于调节情绪本身情绪表达就有适应能力。

陌生人焦虑:是婴儿遇到不熟悉的人时,所表现出来的小心与谨慎,这样的焦虑通常出现在第一年的后半段,这时构成边缘系统的结构组织开始生长,边缘系统开始与额叶一同工作,使得情绪范围得以不断扩大。

分离焦虑:当熟悉的照料者离开时,婴儿所表现出来的紧张情绪。分离焦虑在不同的文化间具有普遍性,通常开始于七个月或八个月,大约在第14个月达到顶峰,然后逐渐降低。

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代表婴儿重大的社会进步。

社会性微笑:婴儿长大一点时,他们的社会性微笑会针对特定的个体,而不是任何人,到18个月,婴儿针对妈妈和其他照看的社会性微笑会更频繁,而且当成人没有回应时,微笑次数会减少。

婴儿区分带有情绪的声音表达的时间比区分面部表情的时间似乎稍早一些,婴儿很早就有学习表达和理解情绪,这样的能力不仅帮助他们体验自身的情绪,也在使用他人情绪来理解模糊社会情境的意义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性参照:有意地搜寻他人的情感信息,以帮助理解不确定环境和事件的含义,社会性看着最早出现在大约八到九个月的时候。

自我发展:婴儿大约在12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发展关于自我的知识,即自我觉知。

这是婴儿开始明白自己的能力,23~25个月大的婴儿参加一项实验。尽管他们已经完成了一些较为简单的行为序列,有时仍会哭泣,这种反应说明他们意识到自己缺乏能力去执行一些困难的任务,并且为此感到难过——该反应是自我觉知的清楚标志。

心理理论:18~24个月的婴儿不反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且开始理解心理如何运作的——即心理理论。他们开始理解,相对于非生物体的行为,他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用来完成一些特定的目标。

共情:两岁的婴儿开始表现出共情的能力,共情是对于用于另一个人感受的一种情绪反应,24个月的婴儿有时会去安慰别人,开始假装游戏及愚弄别人时使用欺骗这都是共情的行为。

二、关系的形成:

婴儿和他们父母,兄弟姐妹,家庭以及其他人之间逐渐形成的联结提供了他们一生社会关系的基础。

依恋:婴儿期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就是i依恋的形成,依恋是在儿童及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向情绪联结,婴儿期的依恋本质会影响我们后半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

婴儿期的依恋以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安全型依恋行,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在这种衣恋风格中,儿童把母亲当作是一种家庭基地,当母亲出现时他们很放松,母亲离开时则显得有些难过,只要母亲一回来,儿童便会来到她的身边。

回避型依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当母亲离开后再回来时,他们似乎在回避,看起来像是对她的行为感到生气。

矛盾型依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对母亲既表现出积极的也表现出消极反应。当母亲离开时,他们显得十分沮丧,当她回来时,他们可能在寻求接近的同时也会踢或打母亲。

混乱型依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表现出不一致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行为,例如在母亲回来时接近她却不看她,他们可能是依恋程度最低的孩子。

母亲和依恋:对婴儿愿望和需要的敏感是安全依恋型婴儿母亲的共同特点。

母亲的过度回应和回应不足一样,都可以造成非安全依恋型的儿童。照看者只有以适度的回应方式来回应婴儿,并且照看者的情绪和婴儿的情绪状态相匹配,更有可能产生安全依恋型的儿童。

父亲和依恋:研究者发现,虽然社会规范上父亲是次级的养育角色,但有些婴儿却是和父亲形成最初的主要关系。同时研究表明,父亲有关养育,温暖,挚爱,支持和关心的表达,对于孩子的情绪和社会的行为有着更重要的相关。

对父母依恋的不同:父亲和母亲用不同的方式和儿童玩游戏。这也形成了儿童对父亲和母亲不同的依恋关系,关系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关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不仅仅在婴儿期,而且贯穿我们一生。

相互调节模式:通过互动婴儿和父母学着沟通彼此的情绪状态,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交互式社会化:婴儿的行为引起父母及其他照看者做出进一步的反应,而他反过来会引发孩子更进一步的回应的过程。

三、婴儿间的差异:

每一个婴儿都是特别的,这是从诞生那一刻就决定的,婴儿间的差异包含了他们整体的人格,气质及其导致的不同生活。这些差异基于他们的性别,家庭的特点,以及他们被照料的方式。

人格发展:人格是区分个体的持久性特征的总和,源自婴儿期,人格具有独特稳定的行为特质,这些行为和特质最终导致了他们发展成为独特的特定个体。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考虑个体是如何理解自己,以及理解他人和自己行为意义的一种理论。

信任对不信任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这个阶段,婴儿会发展出信任或不信任感,而这主要取决于照看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婴儿的种种需要。

自主对羞愧怀疑阶段:在婴儿蹒跚学步的阶段。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如果婴儿能够自由地探索,他们会发展出独立性和自主性,如果婴儿受到限制或过度保护,他们只会发展出羞愧和怀疑。

气质:包含个体一致且持久的唤醒模式和情绪特点,而另一方面气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儿童养育实践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变气质。

气质维度:一个中心的维度是活动水平,他反映了总体运动的程度,另一个重要的维度时婴儿心境的性质和质量。

气质分类:

宜养型婴儿:具有积极倾向的婴儿,他们的身体机能运作规律,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难养型婴儿:具有消极心境并且适应新情境缓慢的婴儿。当面对新情境时,他们倾向于退缩。

迟缓型婴儿:不太活泼,对环境表现出相对平静反应的婴儿,他们的心境通常是消极的,他们会从新情境中退缩,适应缓慢。

拟合度:发展依赖于儿童的气质和养育环境的性质及要求之间的匹配程度的概念。

性别:是指我们关于成为男性或女性的意识,父母以不同的方式通知亲友们孩子的诞生;以不同的方式和男孩女孩玩耍;以不同的方式来诠释男孩和女孩的行为。

性别角色: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明显,而且逐渐受到社会为他们设置的性别角色的影响。

看护的影响:将孩子放在高质量的家庭处儿童康复中心和家庭看护只有很小的差异,而将孩子放在低质量的家庭为儿童康复中心时或置于多个儿童的看护下,婴儿的安全感会降低,儿童看护的质量很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展心理学第六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