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舍自传》有感(一)陕西省于红梅名师工作室成员 董雅凤

        五一假期,把整个人埋在《老舍自传》里。悲喜随文,终结于惋。

      老舍先生其实并未给自己写什么自传,晚年后,他甚至没有写多少真实的文字。

      这本书是老舍的大女儿舒济和扬州大学嗜读老舍的徐德明教授,一起从《老舍文集》中选择、截取其自述作品的原文,精心连接,整合而成。弥补了老舍先生没有一本自传的遗憾。

      本书共八章,以时间为轴线,实录了老舍先生的一生: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老舍先生曾经评价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作家和热爱真理的人。只是我读来,感觉他真实的生命停留在建国前。

图片发自App


      老舍先生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童年——“童年失父习冻饿”

      他出生在北平。父亲是紫禁城的护军,在老舍一岁半时,父亲在八国联军侵华时不幸遇难。自此,母亲含辛茹苦拉扯着他。“城里到处火光烛天,枪炮齐鸣。有钱的人纷纷逃难,穷苦的人民水断粮绝。”他们一家孤儿寡母,就在愁吃愁穿中过着郁郁寡欢的日子。好在老舍的母亲极勤劳,她靠给人缝洗衣裳挣一点补贴。她轻易不求人可对别人又很义气。这也养成了老舍先生和气厚道的性格。待老舍到了上学的年龄时,宗月大师又出手相助,让老舍能像一只“体面的小狗”去识得几个字。这一时期,幼小的老舍已在生活的折磨里学会了察言观色,也深刻体会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这为他后期创作很多作品如《骆驼祥子》打下了很好的基石。

  人是为明天活着的,因为记忆中有朝阳晓露。                      ——《没有故事》老舍

第二阶段是壮年——“八方风雨饱酸辛”

        自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老舍先后作过教员和校长。二十七岁时他受邀前往英国教书,自此一直到建国前,他的人生都是鲜活真实、幽默颠沛。去往伦敦的船上,老舍抄着别人听不懂的英语和英国人对话,结果发现他也听不懂人家的英语。但毕竟是新的开始,又年轻,很乐呵。在伦敦的五年,老舍大部分时候都泡在图书馆。“我的工作不许我到处去走,我的钱也不许我随意跑。”还是穷,可是寂静,有一楼的书等着他,也有许地山等友人作伴。这期间,老舍创作了许多优质作品——《老张的哲学》、《二马》、《赵子曰》等。语言平实幽默,文字深刻,直接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老舍自传》有感(一)陕西省于红梅名师工作室成员 董雅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