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莳光电台】22 【乐观】0-6岁乐观培养|搭建乐观的金字塔第一层:掌控感

大家好,这里是暖暖莳光电台,我是Danny。我是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认证指导师的培训学员。传播幸福的科学让你们收获幸福与美好是我的追求和使命。每天10分钟,期待能够与你幸福相遇。


请跟随着舒服的背景音乐,把眼睛闭起来,想象自己回到了妈妈的子宫里,你卷缩着身体,一边吃着小手,一边感受着温暖的羊水抚触,耳边还能听见妈妈叫着你的小名和哼唱的摇篮曲,妈妈的子宫紧紧的包裹着你,你感到住在这个房子里实在舒适极了。


突然间,你感觉到这个房子不断一阵阵地缩小,压迫着你的身体,渐渐的把你逼进了又窄又长的隧道,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为原来的房东不要你了,你忍受着剧烈的疼痛旋转着身体往有一丝光亮的洞口转出去,一只冰冷的手将你抓起来,看你不出声,狠狠地给了你一巴掌,又恐惧又无助的你实在忍不住哇哇哇的哭了起来。


这个时候一双温暖的手将你抱起,你本能地趴在她身上吸了一口奶,你又听见了熟悉的妈妈的心跳声,你终于安静下来又回到了安全而温暖的感觉中。


恭喜你,你出生了,这是你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你经历了从恐惧无助再到温暖安全的一个过程。


我们的人生都是从无助开始的。

刚出生的婴儿是一个只有一系列反射动作的生物。他的哭泣只是对疼痛或不适的反应,他能随意控制的只有那些用来吸吮和转动眼球的肌肉而已。然后,逐渐地学会了翻身、坐立、爬行、走路和说话,甚至长大了有理有据地和你争辩。


孩子们似乎都是天生的乐观者,他们没有因为一次次的生命挑战而变得无助,反而慢慢地在一次次挑战中从无助走向了自主。


上期节目说过,孩子7岁后对事情的解释风格是乐观还是悲观基本成型了,那么7岁前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他们学会了无助和悲观,在0-6岁乐观习得的黄金期,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0-6岁的孩子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重要的阶段。


0~1.5岁婴儿期的发展任务是信任和不信任。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期间如果孩子哭或者饿了可以及时获得父母的关注和满足,孩子就会和父母建立信任感并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个品格。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不信任这个世界,陷入无助悲观的绝望当中。


1.5~3岁儿童期的发展任务是自主与羞愧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也是父母与子女容易起冲突的阶段,就是俗称的terrible two,烦人的2岁。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不”来反抗外界控制,如果父母指引得当,孩子就会习得“意志”这个品格,就是能够自主的按照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去选择和行动。你们知道的,有种冷叫妈妈觉得我冷,当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的选择或者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他们就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害羞,对自己的感受感到困惑。

3~6岁学龄前儿童他们的发展任务是主动对内疚

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这也是习得性无助的雏形了。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的品质。相反孩子就会习得悲观做事被动的风格,因为他对自己做事是否正确没有信心还不如在原地待着等你的指令。


对于0-6岁的孩子,显然,我们不可能给他们教授ABCDE的方法,他们还没有这样的认知能力来指出和反驳自身的看法。

建立0-6岁幼儿的乐观风格有三个原则,我称之为乐观金字塔,第一层是掌控感。第二层是积极情绪,第三层是解释风格。今天我们先谈第一层掌控感。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那太简单了,无论孩子做什么都鼓励不干涉就好了。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粗暴的,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所谓乐观教育的错误示范。

一个6岁的弟弟和9岁的姐姐在一起搭积木,小弟弟不断模仿姐姐,希望可以如姐姐一样搭建又高又牢靠的火箭,但是他发现姐姐动作很快,他根本跟不上,他变得焦躁不安,一次次推翻了积木重新再来。


爸爸看到后,就不断告诉弟弟他做的火箭太棒了,很喜欢他做的东西。弟弟说:“为什么姐姐可以做那么大,自己不行,我不擅长做这个,我最讨厌搭积木了。”爸爸忍不住说:“你把积木给我,让我帮你搭吧。”弟弟说:“好吧,帮我做一个,我做的从来就不会成功。”


好了,这位爸爸给予弟弟无尽的关爱和鼓励,虽然他的想法是提升弟弟的信心,但是他这个过程中犯了三个错误反而让弟弟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第一,爸爸说的并不真实,弟弟没有搭建好积木是事实而并非他说的特别棒。爸爸可以告诉弟弟是因为受限于年龄,他的能力暂时达不到姐姐的水平,当弟弟长大到9岁的时候就有能力把积木做得那么结实了。爸爸要给孩子做暂时性的归因,避免孩子认为自己永远做不成功的看法。


第二,为了让弟弟高兴,爸爸给弟弟做一个超出弟弟能力范围的东西。这样做,爸爸就等于传递一种信息:“当事情发展到不是你想要的状况时,你就放弃让别人解救你。”孩子无法在自己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里习得掌控感和自信。


第三,这是最严重的错误,爸爸没有为弟弟的失败做出合理归因和提供反面证据让弟弟更全面的认识自己。弟弟就会习得悲观的想法:“我是个笨蛋,我做的从来不会成功”,以后在困难面前他就学会了逃避。


那么在0-6岁孩子养育的各个日常细节中,我们如何做才能让孩子获得掌控感呢?我列举了四种场景。

场景一:喂食与进餐

我还记得初为人母的时候,到了时间孩子没吃奶或者吃得不是很多就会很紧张。有些妈妈甚至还会有详细的记录表,记录着2小时一到就把孩子弄醒喂奶。

其实没必要过度紧张了,只要孩子的体重发育一切正常,让孩子好好睡个觉比你把他弄醒了喂奶更有利于孩子发育。

当他哭喊着提出需求的时候,请及时去喂养他,不要一边刷手机一边喂奶。喂奶的时候,请你与孩子眼神接触有互动。孩子是透过你快乐的眼睛看到自己并感知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孩子。

他一旦能够表达“要和不要”时,就让他自主选择吃什么,吃多少。越早给孩子餐具越好,也给他一些用手可以抓取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条,小饼干,让他握在手里自己吃,获得掌控感这比脏乱与浪费掉一点点食物重要多了。

再大一点,孩子会自主的帮你摆碗筷,选择要吃的食物,吃多少的量,可以自己使用刀叉,筷子,还可以帮忙洗碗,擦桌子等等。前提是他自发的去做,给予鼓励和感谢就好,不要强迫孩子去做。


场景二:哄睡

哄睡是让很多家长特别头疼的事情,听到哭声,恨不得直接骂他,或者干脆爱理不理。

心理学中有句话叫:“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当小婴儿有需求哭天抢地而父母都不予理睬,这简直和那个实验中不断被电击却无法自我控制而陷于无助和抑郁的狗一样。习得性无助和绝望感就是这样生出来的。

我知道你们可能听过很多训练睡眠的课,如何要咬紧牙关不理孩子,他就不会哭了,我想说,太对了,孩子已经不会再相信发出自己的需求会有回应了,当然不再哭了。我们可以稍稍停顿观察孩子,再决定是轻拍他的背部让他接着睡还是抱起来重新安抚。但是千万不要不理不睬。没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会要么更加粘人,要么冷漠自闭。


场景三:换尿片,上厕所和换衣服

换尿片,当孩子可以站立了,换尿片的时候,请孩子站起来,这样虽然会比较不好换,但孩子不会觉得无助。

等孩子可以自主控制排便,排尿了再让孩子在马桶上坐。很多老人家喜欢把屎把尿,特别不可取,孩子通过对大便的控制获得一种掌控感,如果过早的训练,孩子在马桶上坐很久又没有上出来,会感到羞愧和无能为力。当我们有一天老了,也许不能再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你就会明白孩子曾经的无助感了。

换衣服,穿袜子之类的也是一样的,只要孩子愿意尝试自己去穿,不要干涉孩子,他们需要通过尝试失败再努力再失败最后获得成功来获得自我效能感和掌控感。除非真的超出孩子能力的范围和孩子主动请求你的帮忙,否则不要越俎代庖。


场景四:探险与游戏

第一点,给予孩子自由探索

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探索,在游戏中,当孩子成功地控制了新的事物或技能,他就会尝试新的行动来扩大他的控制力,获得更多成功和掌控感。

所以,不要长时间让孩子无助的绑住安全椅上。偶尔要抱下来和他玩耍。不断扩大孩子的“玩耍空间”,从屋内到屋外,除非是在不安全的情况下,否则不要阻止或打断孩子的探险。如果的确会有安全风险,不要大惊小怪,轻描淡写地将他放到另一个安全地方,让孩子继续探索就好。

我永远记得我女儿1岁多的时候,为了躲避我们的“监管”,居然在床上扔东西去我们背后,让我们去捡起来。然后,她来个声东击西成功逃脱后,露出那得意洋洋的表情。那是一种奸计得逞后的掌控快感和自豪感。孩子因为有掌控感而无比快乐。


第二点,给孩子选择具有掌握性的玩具

例如,积木、卡车、可以换衣服的娃娃、要孩子打击或者按按钮才会动的玩具。


第三点,给孩子挑战的任务分层

孩子游戏探索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尽量地利用微小的、可达成的步骤将挑战分层,首先以他容易掌握控制的程度来开始进行。慢慢地根据他增加的能力再调高难度。


我们的人生是从无助走向自主的过程,在养育0-6岁孩子习得乐观的关键期,希望你们可以根据孩子年龄发展的特点给予孩子关爱,懂得如何在各种生活场景中给予指引和帮助,你的高质量陪伴会给孩子带来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乐观精神。

这里是暖暖莳光电台,我是Danny。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期待你的持续关注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暖暖莳光电台】22 【乐观】0-6岁乐观培养|搭建乐观的金字塔第一层:掌控感)